用健康和美食填滿冬至!帶你看遍全國冬至美食

來源:酷知科普網 9.81K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

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23日之間,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古人認為自冬至起,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天地陽氣開始興做漸強,代表下一個迴圈開始,是大吉之日,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冬至大過年”,不少人很重視冬至的習俗,那麼冬至節吃什麼呢?除了我們知道的湯圓、餃子外,冬至這天還有很多傳統美食。到底冬至節吃什麼?

冬至飯

冬至飯分主食和副食二個部份,主食南方不吃米飯,而多食餛飩,冬至團,金銀團;北方不吃饅頭、包子。而多為餛飩,元寶水餃。副食主要是菜餚和湯羹。冬至節的菜餚除一般雞鴨魚肉之類的外,有幾樣菜是必須吃的,如紅燒羊肉、冬筍、韭芽、南瓜菜等。

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於冬至”。因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衰轉盛,由靜轉動。此時科學養生有助於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中國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

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吃餃子成為多數中國人冬至的風俗。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省滕州市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古人喜賀冬至,今人雖多不以為節,但冬節再怎麼說也是“年時八節”之一,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中國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吃餃子成為多數中國人冬至的風俗。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省滕州市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下面我們來仔細看看,這些冬至美食!

用健康和美食填滿冬至!帶你看遍全國冬至美食

廈門

俗語說“一年補透透,不如補冬”。閩南民間至今有冬至進補要食用薑母鴨、四物鴨等溫性食物的習俗。薑母鴨是冬令進補的上品,用紅面番鴨為原料,用芝麻油將鴨肉炒香後,再加入老薑(薑母)及米酒等燉煮而成。且具有疏肝潤肺、養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別滋補。

杭州

吃年糕從清末民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裡蕻、肉絲、筍絲湯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北方還有不少地方,在冬至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有功效,民間至今有冬至有進補的習俗。

江南

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疫鬼最怕赤豆,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用健康和美食填滿冬至!帶你看遍全國冬至美食 第2張

臺灣

在我國臺灣還儲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

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祖先,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擂圓是冬至的重頭戲,“圓”意味著“團圓”“圓滿”,與平日裡吃的湯圓相比, 臨海人的冬至圓不但內容豐富、形式各異,而且意味深長。

擂圓是用糯米粉做的,先把糯米粉和溫水揉成麵糰,再摘成醋碟大小的圓子揉圓,煮熟後放在豆黃粉裡滾拌,因為這個過程臨海的方言叫“擂”,所以冬至圓起名叫“擂圓”,而豆黃粉是用黃豆炒熟後磨成粉再拌入紅糖,味道香甜濃郁,配上糯米圓的細膩糯軟,令人食慾大增。

夾一個粘滿豆粉的擂圓,趁熱咬上一口,香噴噴、甜滋滋、暖烘烘、軟綿綿,一股幸福的滋味油然而生。除了經典的甜圓,也有很多家裡喜歡鹹的冬至圓,鹹圓就是在糯米糰裡放餡,包類似豬肉、豆腐乾、冬筍、香菇、紅蘿蔔、白蘿蔔等細丁,可蒸可煮,鮮香多汁,另有一番滋味。

用健康和美食填滿冬至!帶你看遍全國冬至美食 第3張

江西

麻餈,是浙江,江西的特產,也是福建人的傳統小吃、福建人祭祀時的供品。麻滋陰乾後蒸、煎、火烤、砂炒皆宜。 麻餈也是閩南著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產最為出名,其原料為上好糯米、豬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餈香甜可口,食後耐餓,有著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成品色澤鮮白,滑韌透明。

浙江

嘉興重冬至,俗諺“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風。據《嘉興府志》(卷34·風俗)記載:“冬至祀先,冠蓋相賀,如元旦儀”。

民間崇尚冬至進補,有赤豆糯米飯、人蔘湯;白木耳、核桃仁燉酒、桂圓煮雞蛋等。 至今,嘉興仍然傳承冬至吃“桂圓燒蛋”的習俗,老人們說因為一年中冬至夜晚最長,不吃的話會凍一晚上,半夜還會肚子餓。

山東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用健康和美食填滿冬至!帶你看遍全國冬至美食 第4張

在現代,山東省滕州市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潮汕

吃甜丸:此習俗幾乎普及整個潮汕地區,但這個習俗還包含著一個有趣的陋俗:人們在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後,拿出一些貼在自家的門頂、屋樑、米缸等處。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相傳有兩個原因:一是甜丸既甜又圓,是表示好意義,它預示明年又獲豐收,家人又能團聚。這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頭,這有如少數民族的“潑水節”一樣。如果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門拜訪,讓外人碰上它,這些外人也會交上好運。

用健康和美食填滿冬至!帶你看遍全國冬至美食 第5張

所以,這一天人們不希望有外人上門拜訪。一是專放給老鼠吃的。相傳五穀的種子,是老鼠從很遠很遠的地方咬來給農民種的,農民為報答老鼠的功勞,約定每年收割時,應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

後來,因為有一個貪心的人,把田裡的五穀全收割了,老鼠一氣之下便向觀音娘娘投訴,觀音娘娘聽後也覺得可憐,便賜給它一副堅硬的牙齒,叫它以後搬進人家屋內居住,以便尋食,自此,老鼠便到處為害了。成為如今“四害之一”。

然而,這個“到處貼甜丸”的陋俗畢竟行不久,它不僅不衛生,而且有損美觀和十分浪費,也就自然消亡了。而這個“吃甜九”的習俗則一直流傳至今。

蘇州

在冬至,蘇州人有吃餛飩的習俗。相傳,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美女西施就進御廚房包出一種點心獻給吳王。吳王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此為何種點心,如此鮮美?”西施想: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混沌。”後來,為了紀念西施創造的這種美食,蘇州人便把餛飩定為冬至節的食物。餛飩皮薄餡少,湯料精緻,加蝦皮、榨菜末,清鮮不膩。

南北方都有餛飩這一食俗,俗謂“冬至餛飩夏至面”。那麼為什麼我國南北方會有這一統一的食俗呢?按漢書記載:冬至這天開始便要白日一天長似一天,而黑夜一天短似一天。

用健康和美食填滿冬至!帶你看遍全國冬至美食 第6張

古人謂之冬至陽氣起,故要慶賀。而夏至則陰氣起,故不賀。又曰:“世言餛飩是塞外渾氏屯氏為之。言殊穿鑿。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於冬至之日必食。”原來,古人將餛飩寓意為天地渾沌之偶像而敬之、食之,才產生了我國漢族南北方共同的這一食俗。

餛飩的製法與水餃略想象,只是水餃皮面不加鹼發麵,呈圓形,餛飩皮面呈方形,並薄如紙。餛飩的形狀也是不斷演進的。舊時的餛飩(宋代之前)與水餃沒有多大區別。而現時的餛飩形狀與水餃區別就大了。餡芯則兩者相同,一般有:豬肉蝦仁、三鮮、白萊牛肉、韭菜餡、什錦餡等。

河南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河南人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

用健康和美食填滿冬至!帶你看遍全國冬至美食 第7張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

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河南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水餃的製作較方便,皮面、餡子一般都自己動手做。該芯拌好後,一邊拱皮面,一邊包餃子,趣味無窮。我國北方冬至食墳子還講究“原湯化原食”,即餃子吃完後,每人需喝一碗煮餃子的湯,說是可以幫助消化。

現時的水佼,大多還是家庭自己製作,各飲食店也有賣,更有速凍餃子應市,和速凍餛飩一樣,極受人們歡迎。

河南各種餡兒的餃子,個兒大、餡兒足,是河南人在冬至裡最好的一口。河南省省會鄭州還有“燴麵之城”的雅號,在滿街的燴麵館,尤其是在老字號,點一碗羊肉燴麵,點一碗三鮮燴麵,真想在寒風中喊一聲“真中!”

過去,人們曾把冬至當作過年,慶祝相當隆重。商店、手工業和學塾都要放假一日。民間有諺語說:“冬至大似年,先生不放不給錢;冬至大如年,東家不放不肯歇;冬至大似年,家家吃湯圓,先生不放學,學生不給錢。”

用健康和美食填滿冬至!帶你看遍全國冬至美食 第8張

 

“冬至大如年”,“肥冬瘦年”。這些說法當然有其道理。冬至的時間已經靠近過年,其慶祝規模實際上也不抵過年,為什麼卻說“冬至大似年”呢?原來這是一種歷史推移的現象。

更古的時候,人們推行另一種曆法,大概是以冬至為元旦,隆重慶祝。改用農曆以後,冬至才退居次位,不再是過年的日子了,但民間積習難忘仍牢記冬至的意義,因而才有“冬至大似年”的說法。

這很類似我國今天既用公曆又用農曆。既有公曆的元旦,又有農曆的新年,但民間還是對農曆新年的重視程度大大超過對公曆的元旦一樣。

冬至節包含2天。冬至前一天名為“小冬”,冬至日才叫“大冬”。有的地方認為“大冬大似年,小冬不值錢。”而我國南方則重視“小冬”,稱小冬為“冬至夜”,並認為“先有冬至夜,後有冬至早”,“有錢吃一夜,無錢凍一夜。”可見對“小冬”的重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