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將出家人稱為“方外之人”?

來源:酷知科普網 2.2W

在“方外”一詞中,“方”是“道”的意思,也指國家法律和世俗秩序,因此,“方外”就是世俗之外的意思。尋常百姓都是世俗之人,也叫方內之人。而僧侶、道士都是出家人,擺脫了世俗的羈絆,所作所行,無須再用凡世的規定戒條來衡量,故稱方外之人。

為什麼將出家人稱為“方外之人”?

古代對出家之人有“方外之人”的稱呼。通常,我們叫寺廟的主持“方丈”,那麼這“方外之人”指的是什麼呢?

最早的時候,方外是指中國以外的夷狄之地,也指中國之外的邊遠地方。成書於春秋的《詩經》和成書於戰國的《管子》中都有“方外”一詞,說的也都是這個意思。而後,方外一詞的意思有所轉變。戰國時的大思想家莊子賦予“方外”以嶄新的內涵。《莊子》中有言“彼遊方之外者也”,這裡的“方外”指的是“浮世”之外,帶有超越世俗的意思。

為什麼將出家人稱為“方外之人”? 第2張

在“方外”一詞中,“方”是“道”的意思,也指國家法律和世俗秩序。因此,“方外”就是世俗之外的意思了。尋常百姓都是世俗之人,都叫“方內”之人。而僧侶、道士都是出家人,擺脫了世俗的羈絆,故稱“方外”之人。這種說法思想上來源於儒家思想。因為中國的道德律法,都以儒家思想為主導,整個社會都是按照儒家之道(方)設計的,所以,在這個秩序約束之內,叫“方內”,不接受儒家思想的其他宗教和思想都叫“方外”。相對而言,外來的佛教文化,在世俗人看來就是方外之學,早已不問紅塵世事的出家人,擺脫了世俗的羈絆,所作所行,已不能再用凡世的規定戒條來衡量了。他們的思想,他們的七情六慾,都已不再被世俗所染,於是,出家人就有了“方外之人”的稱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