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由來是什麼?

來源:酷知科普網 9.9K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人們都非常重視這一天,冬至是我國二十四個節氣中最早被制定的一個,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

冬至的由來是什麼?

冬至(英語:winter solstice),又稱“冬節”、“賀冬”,華夏二十四節氣之一、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對。冬至在太陽到達黃經270°時開始,時於每年公曆12月22日左右。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南緯23°26')。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冬至的由來是什麼? 第2張

依周公測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詳細規劃了滅商後的第一座國家都城,《逸周書·作雒》載:“乃作大邑成周於土中,……南繫於洛水,北因於邙山,以為天下之大湊。”。“定天保,依天室”,國家社稷(都城、宗廟)完成之後,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禮作樂,詳細制訂了國家禮儀制度, 據記載,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說,周公選取的是經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

冬至的由來是什麼? 第3張

《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迴圈開始,是大吉之日。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於漢代,盛於唐宋,並相沿至今。周曆的正月為夏曆的十一月,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是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同時也是正午太陽角度最低的一天。古人稱冬至這一天為“日短至”。氣象資料顯示,每年冬至前後都會有冷空氣及寒潮頻繁活動,氣溫將持續下降。所以冬至這一天,人們喜歡食用餃子湯圓羊肉等熱乎乎的食物,預防寒冷的侵襲。

冬至的由來是什麼? 第4張

古人認為自冬至開始,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迴圈開始,大吉之日。所以,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往往選在在冬至。冬至又被稱做“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