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姓的來源起源詳解

來源:酷知科普網 1.78W

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何姓的來源起源詳解, 在當今,何姓在南方各省區中,一般均佔各省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而何姓在北方省區中僅佔百分之零點五左右,何姓人口最集中的當屬四川、廣東、湖南三省,約佔全國漢族何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何姓是當今中國百家姓中姓氏排行第十七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點二.....現在就讓完為你揭曉何姓的祕密吧!

何姓的來源起源詳解


何氏先祖——何瑊公
據《湞陽水木記》載,何瑊,原名韓瑊,韓國後期韓王安時貴族,被任命為公族大夫,曾與韓非一起同掌國政。因在對待秦國的態度上與安不一致而退隱韓原。秦滅韓國,韓王安被劫擄,國破家亡,瑊與其妻流寓廬江,操舟為業。其後,秦始皇出遊博浪沙被人襲擊,疑是六國公子所為,而通令全國暗訪六國之後,欲斬草除根杜絕後患。秦吏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韓瑊之船詢問其姓氏,

適天氣寒冷,韓瑊指水戲稱“此為吾姓”。意以水寒喻韓。吏不悟,以為是指“河”為姓,瑊說姓氏當從人。吏離開,瑊安然無事。後得知為秦令查詢,驚駭不已,喟然長嘆: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倖免刀鋸之難,“乃拜何字之賜,遂以何姓”。韓瑊遂定居廬江,勤耕苦讀為業,家道日隆,形成了一支何氏。

據《湞陽水木記》載:“初祖瑊公與妣姜夫人卒葬於廬江東鄉望淮崗之原,後代培附冢埠壘,後世因名何墳崗墓。此墓宋時猶存,莊間李公光過覽詩曰:何墳崗上草幽青,七國邊塵尚可驚。姬裔未應灰火灼,呂螟那得誤凝冰。川舟百代行人濟,華表千里歸鶴鳴。淮土不隨涵谷變,驪山徒自發崇陵。”

在2000年第七屆世界何氏懇親大會召開前夕,安徽廬江何氏宗親總會發起海內外何氏募捐建設了何氏始祖陵園。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臺灣、菲律賓、新加坡等地何氏宗親會,曾陸續派出尋根訪問團到廬江考察,廬江縣僑辦於1993年成立了專門調查小組,走訪何氏家庭,查閱何氏宗譜等有關資料,進一步證實了廬江何氏始祖發源地,已為世界所公認。1994年5月,安徽省編審何鵬先生來廬進行多次考察,拍下何氏宅基地和何家墳園照片,寫下近萬字的調查報告。北京電視臺《中華姓氏》攝製組千里迢迢到廬江拍攝了《何氏起源在廬江》專題片,廣為宣傳。同時,海內外宗親捐款投資200萬元,其中用於陵園建設130萬元,徵地12.13畝,從2000年6月開始修建,至11月27日竣工,歷時半年完成陵園重建任務。陵園內用砂石提高數米,正中是墓冢,呈三國型,外園用嶽西生產的花崗岩砌成,高大雄偉,中間(墓冢)用懷遠圓型花崗岩建成,內圓即冢內用紅磚圈成,中間真空,立地通天,地下放有吉祥物,象徵世代祥和。墓前豎立高大寬厚的瑊公墓碑,碑前放著雕刻典雅的香爐。北側建有“廬江堂”。堂內高大寬敞,瑊公靈位端正敬放在正中,古樸莊重。左邊牆上排列海內外宗親為園林建設所作貢獻的瓷像。右邊牆壁上排列著海外宗親捐的壁畫。東側設紀念室,室記憶體放海內外何氏宗譜,何氏名人錄,歷屆何氏宗親大會會刊,澳門特別行政區首任長官何厚鏵的題詞,國家旅遊局局長何光瑋題寫的牌匾,安徽省副省長田維謙、巢湖市市長王啟敏、廬江縣縣長彭蓬等領導的題詞等。2000年11月28日上午,海內外62個何氏宗親代表團,1000餘名宗親代表先後到達廬江。廬江縣人民政府舉行了隆重盛大的歡迎儀式。上午10時到達何氏陵園,代表們尋根問祖,飲水思源,心情十分

激動。

何氏太始祖陵園,已成為海內外何氏尋根竭祖的聖地。每年清明前後均有海內外何氏紛紛組團前來祭祖觀光。


 

何姓來源有三
何姓來源一
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始祖為何庶。相傳黃帝之後,傳至玄囂,承襲姬姓,後再傳帝嚳,生后稷,被周人尊為始祖。后稷傳十五世孫周武王姬發滅商建周,史稱西周。公元前230年,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孫韓王安被秦所滅,避難逃亡散居各地,其中有一支逃至江淮一帶。因當地人口音“韓、何”不分,後將韓誤寫為何,為何姓正宗,是安徽、江蘇一代何氏。二是唐代的“昭武九姓”中有何姓,隋唐西域阿姆河、錫爾河漢域各氏族統稱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尋和戊地。三出自冒姓或賜姓。據《漢書五行志》所載,漢時有叫何苗的,本姓朱,冒姓何,其後繁衍形成何氏一支。另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代北(今山西、河北以北地帶)複姓賀拔氏改單姓何氏。據《五代史》所載,五代吐谷渾亦有何氏,分佈於今河北省西北部一帶。另外《蘭州府志》記載,元末吐番宣慰使鎖南,其子銘為河州衛指揮同知,朝廷賜姓何氏,其後也有以何為氏的。

何姓來源二

何姓郡望主要有廬江郡、東海郡、陳郡、郫縣、扶風郡等。廬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漢之際分出一部分為廬江郡,相當於今安徽省廬江一帶長江以北地區。東海郡,秦設定,治所在郯(今山東郯縣北)。陳郡,秦置郡,西漢改為淮陽國,東漢改為陳國,治所在陳縣(今河南淮陽),獻帝時改為陳郡。郫縣,秦始置縣,為今四川成都西北的郫縣,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大臣河武。扶風郡,漢武帝太初元年設右扶風,三國魏改扶風郡,治所在槐裡(今陝西興平東南),西晉移治池陽(今陝西涇陽西北),此支何氏始祖為汝陰(今安徽阜陽)何氏六世孫何比干及平輿(今屬河南)漢吏何並。

何姓堂號有“廬江”等。

何姓來源三

何姓發源為江蘇、安徽兩地,早期主要分佈於江淮流域及以北的廣大區域,漢至魏晉南北朝時,何姓已從此地遷入山東、河南、河北、山西、陝西、四川等地。何姓南遷始於晉代,南遷遠至福建。隋唐之時,何姓在我國南北都有了很大發展,尤以南方各地繁衍為盛。五代及元朝時,在我國西北地區(主要指甘肅、青海兩地)和河北省境由於他族冒姓或賜姓何的加入,使得何姓再次龐大起來。何姓大舉南遷福建始於唐朝,遷入廣東省境內則要稍晚一些。明清之際,何姓已遍及全國各地,並且已有少數何姓人移居海外。

何韓本一家:唐代大詩人韓愈曾寫道:“何與韓同姓為近”,不僅如此,許多姓氏書也都記載:“何氏為韓氏”,之所以如此,還得從韓國的歷史說起。

公元前230年,強盛的秦國大舉進攻已日漸沒落的韓國,韓王安被俘,韓國的地盤被納入秦國的版圖。然而,也正是秦的統一,為“何”姓的誕生提供了歷史機緣。

韓國滅亡之後,王公子孫們不得不四處流浪,飄落到了四處八方。而由於當時地理、交通等條件的制約,韓氏的後人們大多流落到了與韓國鄰近的江淮等地。因為“韓”“何”諧音,又加上古代地方的音變,慢慢地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就逐漸把“韓”讀成了“何”,何姓就此誕生。所以,歷代姓氏書都把“何”姓來源放在“音訛”一類,而說“韓氏為何氏”,也就沒什麼奇怪了。直到今天的《辭源》、《姓氏辭典》、《百家姓新編》以及《中國姓氏起源》等書也都主此說,直錄無異。

 

何姓的名人

何姓知名人物在歷史上出現不少。例如東漢的大學者何休,鑽研今文諸經,成就卓著,撰有《春秋公羊解詁》、《左氏膏肓》《公羊墨守》等。三國時的魏國玄學家何晏,不但是一個“美姿儀,面至白”的美男子,還是一個聰敏好學的學者。西晉的何琦,以孝聞名,且有才學,著有《三國論》;東晉則有盡心輔幼主的名臣何充。明朝學者何景明,與李夢陽致力於復古之學,為“弘治十才子”之一。明朝篆刻家何晨,是我國篆刻史上一個有名的人物。清朝書法家何紹基,不但在書法上獨創一格,而且畢生從事經史及《說文》考訂工作,對我國文化有較大的貢獻。何秋濤,清道光時人,對邊疆地理研究用心致力,著有《朔方備乘》等。

今天,何姓在百家姓中按人口數量來排位,名列第十七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