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例是什麼,年例的的歷史資料

來源:酷知科普網 1.47W

年例?你知道嗎?在中國的有些地區,年例比中國的傳統節日新年更加重要,但是它並不是比春節的節日性範圍廣,只不過都是那種習俗節日。年例是當地獨具特色的一個節日。年例一般會維持三天,但是有一些村莊就只有一天,想要更多的瞭解年例嗎?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年例是什麼,年例的的歷史資料

  年例的意思:
  年例是盛行於粵西地區一個獨特的傳統節日,所謂年例,即是年年有例!在中國的眾多傳統節日中,春節可算是最為熱鬧的。然而在粵西嶺南一帶,有一個比春節還要重要的節日,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習俗--年例。在這一天村子就是吃貨的天堂,其熱鬧程度從交通狀況就可見一斑--專門交警到場指揮,下午5、6點高峰交通近乎癱瘓,心急的客人甚至從農田裡直接開過去。年例期是粵西地區經濟發展的一大動力。年例宴客最少都擺三五圍酒席,期間肉菜水果市場物價明顯上漲;為了最好地迎接年例,村民修路造橋,進行各種基礎設施建設,自家屋子添置各種傢俱電器,進行各種裝修;請來歌舞藝術團助興等,很好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作為一種盛大的漢族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年例也可以叫年宵,但是和年宵又不同。茂名一帶及鄰近的湛江吳川的農村每年都會舉辦年例,各地舉辦地年例的時間各不相同,集中在過完春節的農曆正月、二月份,其餘一些“翻秋”年例(在秋收後的一個月舉行,大都是在農曆三月至十一月)則每個月都有,年例節一般一個村莊為同一天,少數兩天。也有附近數條村莊的年例節都是在同一日的。農村年例大多以土地廟為中心,周圍幾個村子一起舉行。有些地方一年中還會舉辦兩次年例(一次為大年例,就是客人來得最多的。另一次就是小年例,客人來得比較少。

所謂年例,是茂名本地居民的賀歲方式,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原始家長制時代(唐朝前),粵西土著人並沒有過年的習慣,而是選谷熟的時候為臘,以臘月臘日作為慶祝豐收、祈禱來年風調雨順的祭祀日子,宋代《太平寰宇記》卷之百六十三竇州(今信宜市)風俗:“谷熟時裡閈同取,戌日為臘,男女盛服,推髻徒跣,聚會作歌。”這是茂名年例盛況的最早描述。年例是鑑江流域的土地上,盛行著一種新春祭祀、慶賀方式,可解釋為:溯古例今,以此例比,照成規進行的“賀年例會”。

清朝晚期,在粵西多個縣誌對這活動作為風俗給予記載,說明這種賀年例會受到官府重視,並形成一定的規模。

年例是茂名這一帶獨特的節日,它不比春節、中秋等全國性的節日範圍之廣,但它們又有相似之處,都是傳統的習俗。就像傣族的潑水節,年例是當地獨有的,具有濃厚的漢族民俗風情和鄉土氣息。至於慶祝的形式,也表現出了鄉村人的淳樸、厚道、熱情、樂觀的精神狀態。許多辦年例的人認為辦好了年例就能夠保證今後的一年風調雨順,雖然不科學,但作為一種精神寄託,不知支撐了多少在困境中掙扎的人。年例的獨特性也增強了當地人的一種鄉土優越感,擁有著獨一無二的節日,無疑是值得自豪的。

茂名的“年例”節,以獨具地方特色和傳統的“奇”,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海內外人士,一些民俗專家和學者對此產生濃厚的興趣。茂名市依山傍海,旅遊資源豐富,再加上特有的“年例”風俗節日,其融入文化內涵的特色旅遊將有廣闊的前景。

過去年例的主辦中心一般都是在廟宇或社稷、宗祠。由自然村或宗族組織,也有地方相關部門組織的。以土地神的“社境”為單位,費用一般由宗族或村中德高望重的長者出面邀各家各戶出錢集資,按人口收費(即一戶人家共有多少人就收多少份,包括嬰兒及老人,以前或現今的部分村莊按男丁人數收錢),俗稱“人口錢”.

在年例這天,外出的人大都會返回原來的村子做年例,年例一般會維持三天,第一天叫“起年例”,第二天叫“正年例”,最後一天叫“年例尾”;也有部分村莊只有一天,分為遊照,擺照,照尾。

起年例
在年例開始前,各家各戶就已經準備了雞肉,豬肉,魚做成一副“三牲”供菩薩享用,叫做“擺醮”.它是“年例”中最傳統的節目,在過去被視為“年例”的重頭戲。所謂擺醮,各戶選取家中最肥的大閹雞,去毛去內臟整個泡熟成金黃色,端正地放在托盤裡,雞的頭部向上微彎,旁邊添上一刀過煮熟了的豬肉和一條魚,俗稱“三牲”,為擺醮的主供品,伴有糖果、三茶五酒和香燭供奉在八仙桌上。擺醮活動多安排在夜間進行,這是延續下來的習慣,一般是在正月年例的夜晚,各家各戶都集中在一處一起拜神,後是大放鞭炮。

正年例
正年例的早上6點放三響雷,菩薩出遊巡村,十分熱鬧:放雷的、抬菩薩轎的、敲鑼打鼓吹嗩吶的、扛旗扛燈籠打大傘的、抬祭器和紙船、後面還跟著道士和做些小生意的小販,一隊出巡。如果村子很大,隊伍就很龐大,上千米不是問題,菩薩就要從早

到晚不停地巡,道士每到一個地方都要畫符咒語,把鬼魅收到一條紙船上,也叫“封船”。這一天還會有許多其它的節目,如木偶戲,舞獅,看大戲,放煙花等等。這一天主人還會邀請諸多親朋好友,開懷暢飲,熱鬧非凡。吃完年例後就有餘興節目“睇年例”又稱睇大戲。傳統上,年例最大的目的就是敬神,各種漢族民俗藝術表演竭盡所能都是為了表演給神看的,以討得神的歡喜,以祈禱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年例尾
到了第三天“年例尾”的早上,燒紙船。最好玩的是“送鬼”.一個道士先是一邊在街上走一邊唸咒語之類的,然後拿來紙船,大喝一聲:“請上船!”就意味著附近的鬼怪都擠上了這條紙船。緊接著,道士身後的吹喇叭的“呼啦”一聲地吹響了喇叭,那道士似乎被嚇著了一般,捧著那“船”,打著趔趄,驚惶地往河邊跑去。到了河邊,那道士就把這“船”往河裡一扔,點著紙船,鬼怪就被燒死隨“船”給漂走了。這便意味著這年這裡的人們將不會受鬼怪的騷擾。直到送菩薩回廟,年例也就此結束。

菩薩巡遊
“擺宗臺”是菩薩巡遊的一部分。這是年例活動中最熱鬧的場面。全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臂挎肩挑,把準備好的供品集中到村頭或村中的一塊空地上,擺上供桌。最顯眼的供品當然是雞。湛江人無雞不成席,自然也就無雞不上供了。經過挑選取和煮制的一隻只雞,胖鼓鼓、油汪汪,脖子挺起一個彎,顯得雄赳赳的。雞的嘴裡總要銜著一個利事袋(相當錢袋),是準備接納神的恩賜的。雞頭都朝向一個方向--神將要蒞臨的方向。除了雞以外,酒、肉、魚、水果等一切人們在節日裡享用的東西,都要拿來給神歆享。有些地方供品中間還要插上高高的臘燭,橫豎成行,光焰閃耀,增添了不少溫馨神祕的氣氛。煙花爆竹是不可少的。它們隨著其他供品,從四面八方,源源不斷地湧向供桌旁,盤卷著對神的虔誠,有的幾乎大如磨盤。孩子們把一盤盤的爆竹展開,一掛一掛地接在一起,連成幾十丈長年全村人的同心結,和驅魃迎神的紅色的陣。

“菩薩巡遊”也叫“遊神”,迎神的氣氛越來越濃,可以看到,可以聽到,也可以聞到。忽然,一陣羅鼓響起,人們的表情立刻敬畏起來,目光投向一個方向:菩薩正向他們冉冉走來。神是威

武地坐在轎裡,被儀仗隊送著的。自然有鳴羅開道,有鼓樂齊鳴,有旌旗招展……於是事先連好的爆竹震耳欲聾地響起,報告人們的無限喜悅和尊敬;成捆的紙香火光閃閃地燃起,表達著人們對神的無限慷慨和虔誠;濃烈的煙霧遮天敝日地騰起,襯托著神的慈目笑顏。唯有那些由雞領銜的供品一動不動,靜待神的脣溫。菩薩被抬著繞供桌繞了三週以後,停了下來,盡情接受人們的祭,於是一些人(多是老年人、婦女和湊熱鬧的孩子)開始俯下身來,不住地叩頭、禱告……

在人和神都心滿意足之後,神又開始起駕,奔向另一個集滿了香火、供品和人群,集滿了敬重和虔誠的公祭場所,人們不辭辛勞地奔來奔去就叫“菩薩”.菩薩是從廟裡請出來。他們是人們塑成的泥身、木身或金身。

每個地方的菩薩巡遊時間一般都是年例當日,有些地方是中午或凌晨,各地不盡相同。而遊神的隊伍,是年例前,村民們通過抽籤等各種方法組成的。有負責擔彩旗的,有負責抬鼓,有負責敲鑼打鼓的,還有許多村中的小孩和大人手拿自制的火炬跟隨隊伍,而其中抽中抬菩薩的村民更是被大家認為的幸運兒,因為大家都相信抬菩薩來年會得到菩薩的保佑。這樣一隊龐大的遊神隊伍在村中游行,接受村民的朝拜,煞是壯觀。

年例宴客
宴客就是所謂的“吃年例”了,這也是粵西人過年例的重頭戲。宴請客人,這是年例活動中的一外最具有實質性的內容。為神準備的豐盛的供品,在神的面前大大方方地擺放了一陣以後,又絲毫無損地拿回了家,經過一番深加工,擺到了餐桌上,讓客人大魚大肉大食一餐。

年例請客可不像一些人為了求人辦事那種宴請--具有明確的走人情的目的,年例請客似乎是為請而請;來的客人主人不必熟悉,甚至從沒聽說:隨著親戚或朋友來了,一概歡迎,甚至多多益善,來客越多擺的臺數越多就證明該戶人家越興旺。相反,誰家來的客人少,會感到門庭冷落。這到底為了什麼?大概為了慶祝舊一年的順利和祈求新一年的吉祥,為了一種人氣。這顯然也是一種遺風。

其實年例就是元宵節還有一些什麼搬遷廟院什麼的一個綜合節日,在這天活動也特別多,如果有機會的話,可以去粵西地區看看,感受一下年例的獨特習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