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發展史資料

來源:酷知科普網 1.39W

漢字的發展史資料,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操作方法

(01)歷史的長河奔湧不息,滾滾向前,磨礪出許許多多璀璨奪目的文明遺產,中國的漢字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結構複雜且表意深刻的漢字,熔鑄了中國人的智慧,是內涵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追根溯源,新石器時代很多遺址中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畫符號,雖然至今仍不能解讀,但已經算是現代漢字的雛形。如此算來,漢字已經有六七千年的歷史了。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那時,出現了比較成熟的甲骨文。“甲”,即龜甲,通常是龜的腹甲,也有的是背甲;“骨”,即獸骨,通常是牛骨,也有少數羊、豬、鹿等其他動物的骨頭,基本上都是肩胛骨,俗稱“扇子骨”。甲骨文的發現,頗為偶然。1899年的一個夏日,學者劉鶚到北京達仁堂中藥店為患瘧疾的朋友王懿榮買藥。這副藥中有一味“龍骨”。看著藥店夥計把“龍骨”搗碎,劉鶚驚訝地發現,“龍骨”上竟有類似漢字的刻紋。待王懿榮病情好轉後,兩位先生立即行動,將北京各家藥店庫存的“龍骨”悉數買下,經過仔細研究,一共發現上面刻有1058個奇怪的古文字。因此,“龍骨”的產地河南安陽小屯村,一下子蜚聲海內外。原來,這裡就是商朝第20代王盤庚東遷之後的國都殷的遺址。商王很迷信,堅定不移地相信自己死去的祖先的靈魂在蒼天神靈的周圍,通過甲骨占卜,便可以與這些靈魂取得聯絡,在諸如征戰、狩獵、建築、祭祀、天氣、收成、夢兆以及生老病死等問題上,得到祖先靈魂的賜教和庇佑。卜官先磨光一塊“甲”或“骨”,在上面挖一排深槽,然後大聲地向祖先喊出想問的問題,同時將一塊燒得通紅的銅棒放到槽裡。因為銅棒太熱,甲骨就會出現裂紋併發出清脆的響聲人們稱做甲骨“說話”。卜官就是從裂紋中讀出答案。事後,他們將問題及答案都用刀子刻在所用的“甲”和“骨”上,由專人仔細儲存,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甲骨文。

漢字的發展史資料

(02)解放後,在陝西岐山縣風雛村(周朝的發祥地岐邑)一帶又出土了290多片刻字的甲骨,為了與殷商甲骨文相區別,學術界將這些甲骨稱之為“周原卜甲”。幾乎與甲骨文同時代,還存在著另一種字型的漢字。由於這種漢字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所以名曰“金文”。金文雖然上承甲骨文,且與甲骨文在商末周初並存過一段時間,但它的應用年代則遠遠長於甲骨文。金文是先雕刻在模子上再澆鑄成型的,因此,金文不是“寫”出來的,而精工細作“鑄”出來的。早期金文的象形字比甲骨文更形象,有的甚至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畫,後期金文更是有明顯的美術化傾向。漢字正是從金文開始,走上了一條實用性和藝術性兼善並美的發展之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漢字也隨時局一起跌宕起伏,形體不一,標準混亂。秦始皇一統天下,“書同文字”成為其鞏固統一的重要舉措之一,李斯等人創造了小篆,作為官方規定的標準字型,推廣使用。我們現在能見到的小篆,主要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秦代文字,另一個就是東漢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我們今天能認識小篆,甚至說我們今天能認識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幾乎都要歸功於許慎和他的《說文解字》。許慎是我國文字學的開山鼻祖,他的《說文解字》則是漢字學的奠基之作。

漢字的發展史資料 第2張

(03)秦漢之交,下層百姓往往草寫小篆,把筆畫拉直,長圓體變成扁方體,這樣,就有了“隸書”。有了隸書,後來才可能產生草書、楷書和行書,漢字逐漸有了今天的樣子。魏晉南北朝以後,漢字發展成為書法藝術。歷朝歷代,書法大家層出不窮,傳世力作令人敬仰,給中國傳統文化注入了鮮活的靈氣和勃勃的生機。篆刻、對聯、謎語等由漢字派生出來的藝術形式,與書法相得益彰,交相輝映,構成中國特色的文化現象。漢字及其文化現象,是中華民族的瑰寶,維繫著中華文明的血脈,從古到今,薪火傳承,生生不息。因此,我們應倍加珍惜,將其發揚光大。

漢字的發展史資料 第3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