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已到,古人的冬天是怎麼度過的呢?

來源:酷知科普網 1.68W

冬字最初表示終結

“冬”是“終”字的原型,是結束、終結的意思。它的甲骨文就像垂下的一條繩子,兩端還打了個結。後來等人們分清四季以後,用它來代表冬季的“冬”。在一邊加了個絞絲旁,造出一個新字——“終”,來表示結束。

之後字形又演變成一個牢籠裡面一個日字,把日光封閉起來,表示寒冷的意思。發展到小篆,字形改變就更大了,把裡面的“日”去掉,並在下面加了一個“冰”字——不見太陽,又滴水成冰,指寒冷的冬季。《說文》解釋:“冬,四時盡也。”冬是一年四季的終結。古人根據四季的特徵,總結出了天人合一、順其自然的養生之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立冬已到,古人的冬天是怎麼度過的呢?

立冬預示冬天將至

立冬節氣並不是實際上的冬天,但古代民間習慣把它當作冬季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不僅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也是表示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以躲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時節,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少,由於此時地表夏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剩餘,所以一般還不太冷。晴朗無風之時,常有溫暖舒適的“小陽春”天氣。古人根據這一天的天氣情況來推測整個冬天的冷暖,比如流傳至今的農諺:“立冬晴,一冬凌(寒冷);立冬陰,一冬溫(暖冬)”。

立冬已到,古人的冬天是怎麼度過的呢? 第2張

天子親自迎接冬天

立冬節氣和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人們往往要舉行收穫祭祀和豐年宴會來進行祝賀。

從周代開始,在立冬日,天子會親自率大臣們到北郊“迎冬”,並設壇舉行祭祀儀式。回來後,還要獎賞和安撫為國家出過力的軍烈屬家庭以及撫卹孤寡老人。

到了漢代,漢文帝在立冬日要賞賜文武百官錦制的小襖。魏文帝時期,要求官員們無論貴賤,在此時都要戴一種老百姓戴的大帽子,專門起名叫做溫帽,表示冬天要來了,必須注意禦寒。

立冬這天要拜望老師

從漢代開始,許多地方都流行在立冬舉行“拜師”活動,也就是學生和家長提著禮品、點心去慰問老師。

有的老師家每逢立冬,就會像過大節一樣,要設宴招待前來拜望的學生。

老師一般要在廳堂裡掛上孔子像,學生在孔子像前行跪拜禮,嘴裡唸唸有詞:“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未有孔子,孔子以後孰如孔子!”然後學生向老師請安,儀式結束以後,學生還要幫著老師幹些家務活。

立冬已到,古人的冬天是怎麼度過的呢? 第3張

立冬“交子”吃餃子

立冬到,草木凋零、動物冬眠。人類雖沒有冬眠一說,但民間一直流傳“立冬補冬”的習俗,以抵禦冬天的嚴寒,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勞作。

在我國南方,進入立冬這一天,人們愛吃雞鴨魚肉。而在北方,人們比較鍾情於吃餃子。

餃子早在三國的時候就有了,不過那會兒的餃子跟現在的餛飩差不多,煮熟以後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直到唐代以後,餃子才變得和現在一樣。

古人認為立冬是秋冬季節交替,正是“交子之時”。“交”就是交替、交接的意思。餃子一般都在立冬、大年三十新舊交接的時候吃。所以,交子之時的餃子是不能不吃的。

自古立冬多詩情

在全年的二十四個節氣裡,立冬屬於最後的一撥。時光飛逝總免不了讓人感傷,在我國的歷代詩詞歌賦中,也記載著許多立冬時節的景觀和習俗。

元朝的陸文圭的《立冬》詩說:“早久何當雨,秋深漸入冬。黃花獨帶露,紅葉已隨風。邊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籬門日高臥,衰懶愧無功。”立冬時,一般還不太冷,黃花紅葉在風中搖擺,有十月小陽春之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