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的孩子不孝順?從他放假第一天你就做錯了

來源:酷知科普網 2.59W

簡要回答

清晨,青島泊裡大集一家爐包攤旁,一個11歲小男孩,忍著天寒地凍正在擀麵皮。他戴著口罩,繫著圍裙,單看擀麵皮的手法,跟“老師傅”一樣嫻熟。小手將麵糰壓扁,5秒鐘的工夫就擀出7個麵餅,個個勻稱無比。

身旁的小妹妹,只有6歲,也和他一樣有模有樣地在攤位上幫忙。
熱鬧非凡的集市裡,全是大人的身影,這對小兄妹儼然成了最“特別”的風景線。
畢竟是放寒假,別的孩子都窩在家裡睡覺、玩樂。
而他們,每到假期就會主動過來幫父母的忙。
夏天凌晨3、4點出攤,冬天凌晨4、5點出攤,忙的時候要到天黑才能回家。
這樣的生活,小男孩已經持續了4年,然而卻從未耽誤過學習。
他期末考了3個A,平時成績不錯,很少看手機,看書反而更專注,一天看一本。
像《西遊記》這類名著,他10天就能讀完。
說到未來的夢想,他眼裡閃著光,“長大後當兵,然後學醫,最好當個軍醫”。
問他“羨不羨慕有得玩的同學”,他坦言“不太羨慕”,因為每個人的命運不一樣,現在的他是“勞動的命運”。
問他為什麼不在家睡覺,他說“睡不好”,心裡一直惦記著辛苦的父母。
再問他“別人放假,你要來幹活,會不會心裡不平衡”,他搖搖頭說:
“沒有,幫父母比玩重要。”
多懂事的孩子啊!
小小年紀,就懂得體恤父母,願意犧牲休息時間,離開舒服的家,來到寒冷的市集幫忙。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做到這一點。
評論區有位同樣賣早餐的父母說:
“我兒子都12歲了,感覺從來都不知道我們多辛苦。
想想是我們沒做好,不喊他幫忙,放假就讓他睡和玩。現在看他從不主動幫忙,很擔心以後!”
問題就出在這裡。
每當孩子放假了有空了,90%的父母都會心疼孩子,讓孩子什麼事都別做,吃好睡好,盡情享受假期,而孩子也覺得理所應當。
於是常常我們能看到這樣的畫面:
孩子翹著二郎腿,機不離手地玩遊戲,旁邊的父母卻忙到連喝口水都顧不上,喊孩子幫忙也永遠得不到迴應。
都說孩子的任何一個表現,基本上就是父母的水準。
當孩子不懂得主動分擔,學不會體諒父母,或許是從他放假的第一天開始,你就做錯了。

為什麼你的孩子不孝順?從他放假第一天你就做錯了

孩子在家裡的表現,對父母的態度,小時候看不出什麼來,等他長大了,全是弊端。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一個整天在家裡不做事,從來沒被使喚過的孩子,未來只會給父母帶來更大的苦難和絕望。
還記得湖北學霸李明亮嗎?
曾經的他,是村裡的風雲人物,成績優異,天賦異稟,本科985,一路保研讀博士。
然而,寒窗苦讀20餘年,最後卻賴在家裡啃父母的老,差點和父親反目成仇。
他天天找藉口不出去找工作,父親多說幾句就出手傷人,光是警方介入就有兩次。
心裡只惦記著床頭上的書,絲毫不顧父親死活。
父親在外受傷被人抬回家,他看都不看一眼,扶都不扶一下。
回想當初,父親無比後悔。
剛開始,全家人指望李明亮讀書有出息,就把他當寶貝供著,從牙縫裡湊出錢讓他專心念書。
家務事不用他幹,地裡的農活也不喊他幫忙。
甚至為了他,全家人決定讓妹妹早早輟學賺錢補貼家用,讓他無後顧之憂。
可結果呢?
李明亮不但沒有感激父母、妹妹對他的付出和犧牲,還理直氣壯欠妹妹的錢,吃飯要吃現成的。
父母烈日炎炎下汗流浹背地在地裡勞作,天還未亮就拿著地裡的出產出門吆喝,每天花心思為他精心準備吃的用的,這些他根本就看不到。
教育學家洪蘭說:“過度餵養的愛,剝奪了孩子關懷他人的能力。”
當父母一次次搶過孩子手裡的掃帚,吃完飯的碗,換洗的衣服時,無形中也剝奪了孩子換位思考、關懷別人的機會,讓他習慣了享受和索取。
沒有吃過生活的苦,體驗過勞動的累,孩子就不會換位思考,更不會感激別人替他所做的一切。
越是處心積慮為孩子考慮,孩子越學不會承擔和成長。
心裡裝不進父母的孩子,永遠不要指望他會知恩圖報孝順你。

為什麼你的孩子不孝順?從他放假第一天你就做錯了 第2張

對於孩子的放假安排,李玫瑾教授一直主張:
一定要給孩子安排家務活,而不是都去上補習班。
“如果孩子從來都不承擔家裡的事,對家庭都沒有責任感,你老了還能指望孩子會多麼孝順你,對社會有多大的責任感嗎?”
所以,別捨不得用孩子。
只有放手讓孩子多幹活多勞動,孩子才會知道,父母累了,自己應主動拿鞋倒水;父母照顧自己,自己也要反過來照顧父母。
再小的家務活,都能一點點培養出孩子的責任、擔當、自信和感恩。
瀋陽八年級女孩張躍瀛,寒假一到,就擔任家裡的“小廚師”。
學習之餘,每天負責給家人做一些簡單的飯菜,學做一些小點心。
對於以前沒怎麼做過飯的她來說,剛開始做家務也是手忙腳亂,但多練習幾次很快就順手了,她做事的條理性就更強了。
收拾廚房、擦拭餐桌、搞好地面衛生……
每次一忙起來,她就能深刻體會到媽媽平時的辛苦,更珍惜媽媽的付出。
能為家裡出一份力,張躍瀛心裡滿是成就感。
張爸爸也說,孩子學會分擔家務活,感受到自己是家裡的一份子,自然就懂得愛家庭愛父母。
上海五年級學生馮彥琛的“寒假體驗”,也一樣深刻難忘。
平時看爸爸做包子,感覺特別容易。
可放假去爸爸店裡體驗了一把後,才意識到擀麵的活很難。
每一個工序、力度都有講究,稍不留神,麵皮擀不好,包子就做不成了。
其實孩子不是天生冷漠、不孝順父母,而是在他形成三觀的過程中,缺少了勞動的參與,感受不到父母付出背後那份愛的深沉。
如社會學家藍佩嘉所說:“家務勞動,是一種‘愛的勞動’(labor of love)。”
只有孩子的雙手親自參與到家庭事務中,體驗過父母工作的不易,才能感同身受理解到父母的愛。
而他內心對父母的敬和孝,自然會被喚醒,也能學著勇敢挑起擔子,成為父母的支撐。
現在捨得讓孩子吃點生活的苦,受點勞動的累,未來才能享受到孩子關心父母的甜。

為什麼你的孩子不孝順?從他放假第一天你就做錯了 第3張

最後,再分享一位感動近50萬人的小男孩。
中山的一處菜市場殺魚檔口,9歲的他動作嫻熟地抓魚、刮鱗、切魚片。
撈起來的魚起碼七八斤重,但他每個動作都乾脆利落。
因為心疼父母工作辛苦,一放假,就放下書包跑來這裡幫忙。
沒有遲疑、沒有難為情,更沒有抱怨吐槽。
從他的臉上,顯露出的是替父母分擔家事的自豪,更是超越同齡人的自信。
其實,對孩子最好的愛,不是心疼他,讓他過著一直輕鬆、快活的小日子。
而是在他漸漸長大成人的路上,讓他學會愛身邊每一個人。
只有他懂感恩,有孝心,父母愛的付出才有回報,才能享受到養育孩子的美好。
孝順從來不是溺愛出來的。

為什麼你的孩子不孝順?從他放假第一天你就做錯了 第4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