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有一天你得了癌症,你會怎麼辦?

來源:酷知科普網 3.17W

大家有沒有想象過,如果有一天自己得了癌症,你會怎麼辦?你會傾家蕩產治療?還是會放棄治療,給家人留下更好的生活?

操作方法

我是90後,今年24歲。我也中獎了,直腸癌晚期,今年2月份動的手術,之前做過了5個化療,25個放療。剛得病的時候,我也是拒絕治療,我感覺治不好,但我媽媽說如果你現在不治,拖的更晚,你會疼死的。我說那我去跳樓,去自殺,媽媽說要是你那樣我會瘋的,就算借錢也要為你治病,如果就這樣放棄了,我一輩子都會良心不安,養你這麼大,我還沒享你的福呢。媽媽陪我治病了大半年了,每當我情緒低落的時候,是媽媽安慰我。每當我不舒服的時候,是媽媽抱著我睡覺。要是沒有我媽媽,我不敢想象我會是怎麼樣的,我知道我很自私拖累了我爸媽。我現在唯一希望的就是我的病可以快點好,可以為爸爸媽媽做一點事。如果有下輩子,我不想做人,太痛苦了。如果非要做人,我選擇不要做我爸爸媽媽的女兒,我來當爸爸媽媽的媽媽,我來疼他們,愛他們。

得了癌症也要看實際情況再做決定哦,孩子需要媽媽,沒有了媽媽很大程度上就沒有了家。所以如果是可以治療好的,當然要治療。可以衡量一下活著與否的意義。如果活著沒有什麼生活質量,給別人的負擔大於存在的價值,我很希望能夠選擇安樂死;如果活著還可以做些事情,不會完全成為別人的負擔,活著相對來說比安樂死的意義大,那就努力活著!我是個老師,雖然生病後體力活不能做了,但是如果病情穩定了,說不定還可以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做一些有用的事情。所以在有治癒希望的時候,還是選擇積極治療,堅強樂觀的活著,儘可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一旦沒有生存意義了,希望可以選擇安樂死。感覺這些年生重病的人越來越多,身邊的朋友就有好幾個。有個朋友的姐姐,檢查出癌症兩年後去世了,讀高中的孩子成績從名列前茅到倒數前列,最後原本可以考重本的學霸只走了個專科,做媽媽的肯定也是希望能治好病多陪伴孩子幾年,可惜有時候也無可奈何;還有個朋友患了腸癌,積極治療,現在六年了,身體情況還不錯,孩子考入了上海一所很不錯的大學,還有一個朋友患腸癌,小醫院的醫生說已經沒有手術意義,做了腸內支架,她丈夫堅持為她手術治療,現在三年了,全國各地旅行,表面上看不出是癌症病人。兒子也讀了大學,談了女朋友,朋友有時候還晒一下兒子和女友給她送的節日禮物。總之,如果有治好的希望,當然要積極樂觀的治療、活著,盡力活出自己的生命意義;如果已經病入膏肓只是艱難的拖延時光,就乾脆放棄,自己少受痛苦,家人也少陪著遭罪。

這來源腫瘤知道一名醫學部員工的看法:

如果得了癌症,我會提前跟這個世界說一聲“晚安”。

我在正式進入現在的公司之前,當過六年醫生,在三甲醫院幹過,在民營機構也幹過,現在回想起來,在醫院的日子已宛如舊夢,但我知道,心底有些東西卻永遠無法抹去,這其中便包括癌症家庭的眼淚和堅強。

我不相信宿世論,也不相信善惡有報,就我所認識的醫生來看,大部分的醫生朋友跟我一樣,屬於樸素的唯物主義者。

醫生相信,好人和壞人有同樣的概率生癌,醫生相信,晚期癌症比早期危險,醫生相信,積極治療未必一定能夠治癒癌症,放任不管肯定萬萬不能。

醫生相信,杯中沒水,如果你想要讓它有水,只有一個解決辦法,就是往杯中加水。

這裡的回帖眾多,有些回帖還是出自患者本人或是家屬,所以,有關生命最後一刻的情境、感受,我是沒有發言權的。在此,筆者想要結合自己的經歷,為讀者提供一點實用的資訊。

先談談癌症的診斷。

我的有些朋友看到CT或是MRI上寫著“影像學特徵提示xx可能”的時候就嚇壞了,認為死神已經扼住自己的咽喉,其實不然,確診癌症只有一種方法:病理檢查,它才是唯一的診斷依據,其他X線、胸片、CT、核磁共振(MRI)、腫瘤標記物等等,無論價格多麼昂貴或是裝置多麼先進,都只能起到參考作用。

不要被自己的恐懼打敗!

現在,假設有一位患者,叫“甄布幸”,他做了肺部結節的病理檢查,診斷為“非小細胞肺癌”。這時,甄先生應該做什麼?

首先,他應該考慮一下報告的權威性,如果他不是在一個非常值得信任的機構就診(特別是通過某些搜尋網站找到的私營機構),筆者建議,最好到比較權威的公立機構進行病理會診,如三甲醫院病理科、復旦附屬腫瘤醫院等。

第二種情況,如果診斷明確,甄先生還需要特別關注的東西是“臨床分期”,也就是早期還是晚期,分期跟治療結果密切相關。在國外的一項大型研究中,Ia期肺癌患者在接受治療之後5年內,84%的患者未出現復發,5年之後他們的再複發率僅為4.8%!隨著醫學治療技術的不斷髮展,癌症的治療效果越來越好,特別是早期癌症。

第三種情況,如果甄先生被診斷為晚期肺癌,這時候該怎麼辦?十分不幸,卻還是有辦法可以想,有措施可以應對,放療、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等,雖然這些治療沒有辦法治癒疾病,但是卻可以讓甄先生延長生存時間、改善生活質量,與死神進行最後的搏鬥。

寫在最後

《牛津臨床醫學手冊》是英國出版的醫學書,該書建議臨床醫生建立對於死亡的認知,緩解生命最後階段的難熬。筆者以為其中的觀點非常新穎、獨特:

死亡,只是讓世界變回有你之前的樣子。

死亡,不應該是可怕的事情,而是神聖的過程,它讓舊的遠去,給後來者空間。

我們浪費太多時間在無聊的事情上面,卻很少好好感謝自己的父母、親吻自己的小孩或與自己的妻子或丈夫深情對視。

死亡應該成為我們最忠誠的朋友,提醒我們:生命有限,珍惜每一天。

備註:

“甄布幸”為筆者根據“真不幸”虛構的名字,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曾經聽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三十多歲的男人被診斷得了咽喉癌,醫生告訴他,最多能活兩年,他的孩子才一歲,看著妻兒,他也很痛苦。最後決定放棄治療,他為自己寫下了一百多個願望,在這兩年裡全部努力去實現。第一個就是為妻兒存鉅款,為以後的生活考慮,可是,他也身無分文,又沒有做過生意,很著急,就向別人借了幾千塊買了一個做燒烤的機器,一天下來,累的不行。才掙了幾十塊錢,這樣什麼時候才能實現願望,於是他讓妹妹幫他經營,自己又去開店去了,有很多次,他的身體快不行了,十個月後,由於他的用心,他存夠了將近十萬快塊,然後帶著妻子去旅行了,他們幾乎走遍了中國,因為這是對妻子的承諾。轉眼兩年過去,他又去檢查,結果卻出乎意料,癌細胞沒有了。真是奇蹟啊。我認為有一天真的得了癌症,我也會保持良好的心態活下去。而不是等死。許多得癌症的人大都是脾氣大,憂鬱,氣血不通,所以保持良好的心情對待每一天,癌症就會被嚇跑。

如果一個人有一天患了癌症該怎麼辦?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有一本小書《癌戰》主要講述的這個問題,這小說不只是一個科普小說,而是一個哲理小說,癌症這個疾病發生後怎麼辦?一個年輕的北漂剛大學畢業,被診斷為肺癌,他該怎麼辦呢?父母其實一直在盼著他成家和結婚、抱孫子。他卻被判斷為這個疾病,這是上天的玩笑嗎?

對於患者:一方面,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求生本能,自然很想去治療,尤其是腫瘤進展所涉及到的痛苦,誰都是想減輕痛苦的。都是想延長生命的,只有面對死亡,或者知道死亡即將來臨時,才知道生活,活著是多好。另外一方面,他又知道家裡快沒錢了,自己不能把家裡拖垮啊,很多藥物是需要賣房子賣地,也就延長了幾個月的生命,這其實是自己一種內疚。這個矛盾心理在患者裡面是很深的,如果能很好地疏導,其實有助於其治療。

對於家屬:一方面傾家蕩產給患者治療,因為愛和親情,因為下輩子可能做不了親人。但是另一方面,自己是真沒有錢啊,沒有錢怎麼治病啊。很多人是從來羞赧與人開口的,真正是在家人生病後才一次次鼓起勇氣四處求債,每一次他們可能看著家徒四壁而非常傷心。癌症患者家屬也是有這個矛盾心理,是放棄還是繼續撐下去。

如莎士比亞的作品的名言,《癌戰》這個小說也提出了一個問題:“治療或放棄,這是一個問題。”這也是一個很難的問題,可能這個問題針對不同的人,答案是不同的。而且思考這個問題時候,我們首先需要知道,人不可能永生的,所以接納自己的死亡,不管是患癌或生病,還是其他原因,這個是正常的。最主要的是回憶起來,自己在人生中了無遺憾。

假如有一天你得了癌症,你會怎麼辦?

這個疾病每年發生率在400萬,已經是一個常見疾病了,目前很多人的誤解是患癌就很快預示著生命結束,其實不是這樣的。隨著現在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的提高,很多腫瘤的五年生存率很高,對於一個診斷為癌症的人來說,目前確實沒有辦法徹底治癒,但是隻要能帶瘤生存,長期與癌共舞,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就有會有更新的治療技術出現,能較好地控制住這個疾病,也就是未來像是糖尿病或高血壓這樣的疾病了。所以診斷為癌症,先不要想徹底清除掉,更不能因為這個不能實現而苦惱,而是抱有論持久戰的心態,只要堅持就有勝利的那一天,注重和家人和朋友一起的生活質量。

總之,被診斷為癌症時,有下面幾點:

1、多數腫瘤,如果是晚期,不可能是有一種方法說是徹底治癒,也不可能回到沒有生病的時候。所以不要去迷信什麼大神和仙藥。

2、接納,人不可能永生不死,假如真的有那麼一天,而且自己還能大概知道多長時間,而不是突然地出現,那麼如何更好地安排自己的時間,這個是需要儘早面對的。人即便是活100歲,也就是36500天,一個生命本來就是有長度的,所以如果活得質量好,每一天都會有其獨特之處。

3、最後如果是我,我會詳細瞭解自己所患疾病特點,治療效果和花費情況,找醫生交流,也找病情相似的病友多聊聊,有個大致的規劃,多長時間,預計多少花費,避免過度治療。還有給我在乎的人,預先寫信或者做錄製視訊,當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一段時間之後,他們可以找第三方拿出來看一下。看到我就在他們身邊,我的祝福和關切。我使用這種方式來陪著他們,即便是他們沒有勇氣去看,但他們總是會知道有一種東西,一直留著等他們在人生中走向一些關鍵階段,就可以開啟看了,是一種積極的鼓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