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是陰曆嗎?

來源:酷知科普網 9.08K

農曆是我國傳統曆法,又稱華歷、夏曆、中歷、國曆、俗稱陰曆。定月的方法是以朔望月週期確定,朔所在日為七年級。由於朔望月平均長度29.530588天,所以農曆大月30天,小月29天。農曆平年有十二個月,全年354天或355天(個別年份353天);閏年為十三個月,其中某一月為閏月,月名依前一月名而定,如前月是八月,閏月則為閏八月。閏年全年383天或384天(個別年份385天)。

農曆是陰曆嗎?

曆法詳情

農曆是我國傳統曆法,定月的方法是以朔望月週期確定,朔所在日為七年級。由於朔望月平均長度29.530588天,所以農曆大月30天,小月29天。農曆平年有十二個月,全年354天或355天(個別年份353天);閏年為十三個月,其中某一月為閏月,月名依前一月名而定,如前月是八月,閏月則為閏八月。閏年全年383天或384天(個別年份385天)。設定閏月的方法是:農曆月份中無“中氣”的月份則是閏月。 農曆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反映寒冷暑熱的氣候變化,以便家事活動,所以農曆實為陰陽曆。 每年包含內容: ①二十四節氣交節日時 二十四節氣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是古人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黃經)變化和地面氣候演變次序,將全年劃分的二十四段落,每段約隔半月,分在12個月裡。 ②七十二候 五天一候,一年365天(平年)為73候,為與24節氣對應,規定三候為一節(氣)、一年為72候。每一候均以一種物候現象作相應,叫“候應”。72候的“候”應包括非生物和生物兩大類,前者如“水始涸”、“東風解凍”、“虹始見”、“地始凍”等;後者有動物和植物,如“鴻雁來”、“虎始交”、“萍始生”、“苦菜秀”、“桃始華”等。 農曆,又稱夏曆、漢歷、華歷,是中國傳統曆法。主要規則經歷多個朝代逐漸完善形成,其形式一直延續至今。農曆屬於一種陰陽曆,其年份分為平年和閏年。平年為十二個月;閏年為十二個普通月另加一個閏月,總共十三個月。月份分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一年中固定單月小,雙月大,每三十年為一個閏周,增加十一個閏日,規定在每週的2、5、7、10、13、16、18、21、24、26、29等年的12月末置閏日,即閏臘月大。平年全年353~355天,閏年全年383~385天。為了協調朔望月和迴歸年之間的關係,所以設定閏月以使平均歷年為一個迴歸年。置閏規則為使用冬至作為計算迴歸年的起點,從甲年冬至所在歷月到乙年冬至所在歷月(不含)之間,如果只有十二個朔望月,則設立為平年,不置閏。如果出現十三個朔望月時,則從甲年冬至所在歷月之後起算,使用第一個不含二十四節氣中任意一箇中氣的歷月,設立為閏月,稱作閏某月。此外,農曆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季節的變化特徵,有助於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

農曆是陰曆嗎? 第2張

民間俗稱農曆為“陰曆”,其實是廣為流傳的謬稱。因為農曆實際上屬於陰陽曆,所以錯誤的俗稱“陰曆”應該棄用。真正純陰曆的特徵是:只考慮月相的週期性變化,而不考慮迴歸年長度。月份與季節無關,不設定閏月,新年可以出現在陽曆的任何一天。比如伊斯蘭曆才是一種真正的純陰曆。 中國天文年曆的實體書與官方網路版中國天文年曆的實體書與官方網路版(15)中國現存最早的歷書是《夏小正》,以後曆法不斷髮展,到漢武帝時期制定太初曆時已經有了相當完善的歷法規則,之後又經歷過多次修改,只是優化計算精度,而規則相對保持穩定。現行農曆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負責計算,屬於官方曆書《中國天文年曆》的組成部分。 中國傳統曆法屬於陰陽曆(不屬於陰曆);農曆作為中國傳統曆法,自軒轅黃帝時期就開始廣泛應用到當時的生活生產中。 《晉書·歷志》中有一段文字,可以很好的概括農曆的起源:“炎帝分八節而始農功,軒轅紀三綱而闡書契,乃使羲和佔日,常儀佔月,臾區占星氣,伶倫創律呂,大撓造甲子,隸首作算數。容成綜斯六術,考定氣象,建五行,察發斂,起訊息,正閏餘,述而著之,謂之《調歷》。是故曆法之作由來尚矣。” 所謂軒轅黃帝時期創制的《調歷》便已經屬於陰陽合曆了。從出土的甲骨文和中國典籍的記載來看,現時陰陽合曆的規則不會晚於殷商時期。 殷商時期的歷法已經相當成熟,所以夏朝雖然沒有出土實物但我國典籍正史的記載是可信並值得參考的。從上古六歷到至今,中國歷史多次修訂曆法,提升計算的精準度。這些曆法對中國文化與文明產生過重大影響,比如夏曆、(殷歷)、周曆、西漢太初曆、隋皇極曆、唐大衍曆等。 漢朝以前的中國曆法以365.25日為一歲實(迴歸年),計算月亮圓缺為一個歷月,使用閏月來協調兩者的關係;已經有日、月、旬和時的時間單位,具備了陰陽曆的技術;觀察到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和日月的運動規律;曆法實施成為重要大事,主要內容之一是“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和“正閏餘”。由此來確定年歲的終結和開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周朝王室衰落,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現多軌制曆法,亦即各諸侯和各地部落還有自己的地方曆法; 漢朝初期開始中國曆法出現了大轉折,全國統一曆法,曆法也成為了一門較為獨立的科學技術。漢武帝責成鄧平、唐都、落下閎等人議造《漢歷》,漢武帝元封七年曆成。是年五月改年號為太初(即為太初元年),並頒佈實施這套《漢歷》,後人以此稱呼此歷為《太初曆》。這部曆法的顯著特點是確立使用夏正建寅,確立使用無中氣置閏之法則,自此之後中國曆朝歷代所頒佈的歷法版本,均為在此基礎之上的演算法修訂,規則改動甚少,只有從平氣平朔到定氣定朔的改動,為了更符合天體執行,提升精確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