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斡爾族的風俗習慣 達斡爾族風俗有哪些?

來源:酷知科普網 2.47W

達斡爾族是中國的傳統特色少數民族之一,主要是分佈在中國的內蒙古、鄂溫克族、新疆地區為主。那麼關於達斡爾族的風俗文化習慣,你具體都瞭解多少呢?達斡爾族有哪些風俗習慣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達斡爾族的風俗習慣 達斡爾族風俗有哪些?

達斡爾族簡介
  達斡爾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他們主要分佈在內蒙古、新疆塔城一帶,也有一部分人是生活在俄羅斯地區。很多達斡爾族人都會精通三門語言,分別是蒙古語、齊齊哈爾、新疆等語言,會使用拉丁文。

達斡爾族的節日
  阿涅節
  阿涅是達斡爾語,意為大年,達斡爾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正月七年級日舉行,節期十五天。七年級早晨,人們梳妝打扮,先向天神、娘娘神、灶神及祖神燒香叩拜。祈求庇佑和恩賜豐年,再向長輩行敬酒磕頭禮並接受老人們的新年祝福。做第一頓年飯(餃子)時,或包進一根紅線,認為吃到者會長命百歲;或包進一枚硬幣,認為吃到者不缺錢花。內蒙古等地達斡爾族還俗以包進八個小麵糰或一攝麵粉,分別象徵八女滿堂和心地善良。早飯畢,青年男女各由同輩兄長帶領,逐戶拜年。若某家長輩過世未滿三年,晚輩拜年者要向設在南炕的靈位磕頭敬菸。八年級至初五外出拜年。阿涅期間,婦女聚在一起,喜跳民族舞蹈“魯日給勒”,少女們則擺玩“哈聶卡”(紙人)或“薩克”(踝骨),成年男子舉行賽馬等活動,少年男子則要分成兩隊,舉行“坡列”(曲棍球)比賽,晚上還要舉行火球比賽。

抹黑節
  正月十五鬧元宵,這是全國人民都開心熱鬧的日子。而對達斡爾族同胞來說,他們還有一個更加歡樂有趣的正月十六“抹黑節”——達斡爾族傳統節日。據傳說,每年農曆正月十六這天,“五穀之神”要下凡巡視,人們互相往臉上抹黑,是為了祈求“五穀之神”不要把黑穗病傳到人間,使小麥豐收,百姓平安。按照達斡爾族的風俗,這一天族裡的長者都要早早起來,給每個族人的額上抹上一個黑點。年輕人手塗抹油的鍋底黑灰,爭相塗抹在對方臉上,以此互相取笑逗樂。因此,這天早晨,少男少女們的面孔,常被抹得黑油油的。達斡爾人認為,這種抹黑娛樂,象徵著吉祥、好事不斷。

敖包沃貝
  敖包沃貝,達斡爾語即敖包祭。達斡爾族傳統節日。每年春秋兩季各擇吉日舉行一次,黑龍江省齊齊哈爾一帶達斡爾族則選定每年八月十八日舉行,節期一天。敖包,即高崗或山上用石塊堆積而成的圓錐形祭壇,在達斡爾族心目中,它象徵著民族保護神或山神。屆時,人們身著禮服,抬著供品,聚集在敖包周圍。先在敖包上插立帶有青枝綠葉的柳樹或樺樹枝,象徵五穀豐盛、六畜興旺。祭祀時,以煮熟的牛、羊、豬肉為供品,並向敖包祭酒白酒、乳酪,張掛各色彩旗、布條。爾後,在敖包四面點火焚香,主祭者巴格其(薩滿助手)朗讀祭文,薩滿圍繞敖包唱求神歌,跳吉祥舞,參加祭祀者齊向敖包叩拜,祈禱風調雨順、家畜平安。祭畢,大家共食祭品並進行摔跤、賽馬、射箭、歌舞等娛樂活動。

端午節
  達斡爾族端午節又稱五月節。每年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人們紛紛早起,前往江河沐浴,或以野外露水擦臉,並採艾蒿插於耳畔和衣冠上,以求一年身無疾病。此日中午,各家要吃餡餅、餃子或蕎麵餄餄。爾後,婦女們成群結夥,挎框提籃,到江河兩岸採集喜食的“坤必樂”(一種美味野菜)。靑少年們則舉行“坡列”(曲棍球)比賽。

二月二
  達斡爾族二月二於每年農曆二月八年級這一天,人們吃豬頭肉,有些地方吃餡餅,禁忌做針線活,以為此日碰針線會得骨節病。

臘八節
  達斡爾族臘八節於每年農曆臘月初八這天,人們停止勞動,以“尼基”(即蕎麥米磨成粉,籮後留在籮上的粒狀部分)做成酸奶粘粥,再拌奶汁(或奶油)食用。晚上,舉行歌舞娛樂活動。

千燈節
  千燈節是內蒙古自治區海拉爾一帶達斡爾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五日舉行。屆時,人們紛紛製作式樣各異的燈盞,爾後上寺廟點燃。當地人認為此日燈點得越多越吉利。

多布抬克
  多布抬克是達斡爾語,意為求雨祭,達斡爾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五月或八月據旱情擇日舉行。節期一天。屆時,各戶婦女帶一隻雞並一碗米,聚集在河畔一棵大柳樹下,先由主祭的“巴格其”(薩滿的助手)誦求雨禱詞,然後前來協助的男人宰雞設祭,將帶毛的雞皮掛在插好的三角木架上,婦女們則在數口吊鍋裡將雞肉與米合煮為粥。肉粥熟後,“巴格其”再致禱詞,婦女們為河神焚香叩拜。接著,家圍樹席地而坐,共食雞肉粥。會畢,婦女們各以樺皮桶和盆瓢等輕便器皿,反覆提取河水,互相追逐澆潑,直至彼此遍體淋溼,以為降雨之樂。據《遼史》載:“若旱,擇吉日行瑟瑟儀以祈雨……又翼日,植柳天棚之東南,巫以酒醴、黍稗薦,植柳祝之……既三日雨,則賜敵烈麻都馬岡匹、衣四襲,否則以水沃之;”“夏五月庚午,以旱,命左右以水相沃,頃之,果雨。”可見此節歷史悠久。

滾冰節
  滾冰節黑龍江省齊齊哈爾一帶達斡爾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十六落日後舉行。這天,人們提早吃過晚飯,便紛紛邀約來到千里冰封的江面,一邊歌舞娛樂,一邊盡情地在冰上翻滾,取祛疾病之意。至晚方歸。

祭騰格里巴爾肯
  祭騰格里巴爾肯,達幹爾浯,意即祭天神。達斡爾族祭祀節日,每年正月七年級日舉行。達斡爾族信仰薩滿教,認為天神可以祛災降福,故每年舉行祭天神活動。屆時,人們要殺牛宰豬作為祭品。事先,在大門外掛一雙靴子,關緊大門,或者在大門上掛上魚網、網繩等物,意為嚴禁人們進入。將一木杆,橫放在正房的西南角,並用棉被將其蓋上。隨後唸誦祭詞:“為了遵守許過的願,獻祭你所需的牲。有象簸箕樣的耳朵,有象黑果樣的眼睛,有翻地的嘴巴,有綬子般的尾巴,有凳子般的腿子,有叉子般的蹄子,有黑呢絨般的毛,有膩人的肥脂,把可愛肥壯的牲物,供奉在你的面前”。念畢,將所供奉的牛或豬宰殺剝皮,將其內臟在院中設灶煮熟,將其骨肉在室內的灶中煮熟。然後在院中置香案,擺好煮熟的肉,焚香明燭,向天神叩拜,行祭祀之禮。祭畢,全家人共食牲禮之肉。食畢,將一節脊骨及四蹄插在木杆上,掛在門右側的籬笆上。有一些地區祭祀騰格里巴爾肯時,只是關上大門,不掛靴子,要派一男子,手持弓箭站在屋頂。民間相傳,古時初次祭祀天神者,苦於自己沒有牲畜,則去偷別人家的小牛作為牲禮。為了不留下蹄印,就把靴子套在牛腿上,返家後才將靴子脫下,掛在大門上。又怕別人發現家中有牛則將大門關上。用棉被蓋住橫杆,是為了擋住“吉雅其”神的眼睛,不讓其看到殺牲祭天,派人持弓箭立於屋頂,是為了防備外人發覺。因此而形成上述節日習俗。

潔身祭
  潔身祭是達斡爾族的宗教節日。每年農曆正月擇日舉行,節期一天。屆時,主祭薩滿通知請他跳過神的人蔘加,參加者帶羊、酒、果食等禮物。儀式前,在大鍋內放護心寶鏡和各色卵石,倒滿乾淨水燒開,即為祌水,然後宰羊設酒供獻。儀式全過程中,主祭薩滿不停地跳神,即將結束時,用鍋刷點蘸祌水,灑拂本人全身,然後向參加者灑拂,象徵潔身去災。

卡欽
  卡欽,達斡爾語意為正月十五。達斡爾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十五舉行。達斡爾人認為此日是“騰格里”(天神)歸界之日,故前一天晚上,要給“騰格里”供陳祭品然後焚香叩拜,送其上程。這一天,人們要著盛裝,吃豬尻背肉,有些地方的達斡爾人,還吃肉湯水餃。這天節日氣氛很濃。

庫木勒瑪日拜
  庫木勒瑪日拜,達斡爾語意為採柳蒿芽,達斡爾族傳統節日。每年公曆五月中旬舉行,節期三至五天不等。屆時,達斡爾族男女老少,尤以女性居多,邀約聚集,頭裹白毛巾,腰繫花圍裙,三五成群,在遼闊的草原上,一邊放聲對歌,一邊歡快地採集柳蒿芽。採得的柳蒿芽,除當日食用外,可晒乾以備冬季食用,並擇其最鮮嫩者精心包裹,寄贈遠方同胞。

幹米南
  幹米南,達斡爾語,意為薩滿的盛典,達斡爾族宗教節日。每隔三年的農曆三、四月間舉行,節期三天。“斡米南”的目的是向諸神獻禮,併為族人消災求福。屆時,人們各帶禮物,聚集到用車輪、車轅臨時架支的大棚,達斡爾語謂“謝林格”。先在“謝林格”內豎起兩根帶有青枝綠葉的樺樹,稱為“格力託若”(室內神樹),再於距“格力託若”六丈遠的南方,豎一根同樣帶有青枝綠葉的樺樹,稱為“博迪託若”(室外神樹),然後在三根“託若”上張掛神靈的銅製假面具。儀式開始,陪祭薩滿敲鼓唸咒,請諸位神靈降臨,之後,引領主祭薩滿圍繞“託若”跳迎神舞。神靈“附體”後,主祭薩滿忽然仰倒,在地打滾,並與神靈“對話”,請求降示。神靈離去,陪祭薩滿與主祭薩滿跳送神舞。儀式結束後,大家共餐祭食。第二天繼續跳神。第三天舉行“庫熱”儀式,即陪祭薩滿和主祭薩滿用一根皮繩(用整張牛皮割成,中間沒有接結)將所有參加儀式的人圍住,各執皮繩一端,用力拉一次,以丈量皮繩的長短,如是三次。每次量繩時,如繩長度增加,便象徵民族人丁興旺。當夜,舉行吃血儀式。先將白天殺的三、四歲牛的血,摻上牛奶和奶酒,並加九小塊香與九小塊牛肺、盛於木碗備用。夜間,將所有的燈熄滅。黑暗中,陪祭薩滿與主祭薩滿跳請神舞,圍觀者唱曲敲鼓助興。神靈降臨吃血時,主祭薩滿仿布穀鳥叫,意為神變作布穀鳥來吃血,並給“託若”上的神像塗抹牛血。到此,“斡米南”最後告終。

武神祭
  武神祭又稱關帝祭,黑龍江省璦琿一帶達斡爾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舉行,節期一天。過去達斡爾族均有服兵役的義務,認為關羽是武神,可以保佑和幫助他們打勝仗。故要祭祀關帝。廟內正位是關帝畫像,兩側系龍王、娘娘神等各種神位。屆時,人們聚集關帝廟,殺豬供祭。

藥泉會
  藥泉會是黑龍江省德都縣一帶達斡爾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五月間舉行,節期月餘。屆時,遠近牧民備足酒肉,攜家帶口,趕著大輪車雲集藥泉山下,搭篷為宿。每日飲泉水以祛病,並歌舞娛樂,通宵達旦。民間傳說,很早以前,有個叫嘎拉秦白音的青年牧民,無辜遭牧主毒打。牧主家奴阿美其格趁夜深騎馬救出嘎拉桑白音。兩人逃離魔掌,阿美其格卻被牧主的毒箭射中倒于山腳下。這時,見一負傷小鹿跳入一個水坑清洗,又跑到一口泉中飲水,竟傷愈而去。嘎拉桑白音喜出望外,亦用坑水清洗阿美其格的箭傷和自己的鞭傷,竟也迅速痊癒。兩人再到那口泉邊喝水,只覺心胸敞亮,渾身有力,那泉水還有股藥味。嘎拉桑白音和阿美其格將此事告訴給每一牧場的牧民。從此便傳開了。因為阿美其格和嘎拉桑白音得救在五月,後來人們就定五月為藥泉會。

依爾登
  依爾登,達斡爾語,意為薩滿的祭祀,達斡爾族宗教節日。每年或來年的農曆三月擇日舉行,節期一天。屆時,人們攜帶酒,香、哈達和布匹等禮物前往主祭薩滿家裡,儀式前,在屋內豎立一根帶有綠葉的小柳樹,稱為“託若”(即神樹)上掛各位神靈的銅製假面具。儀式開始,由陪祭薩滿敲鼓唸咒,請神靈降臨,然後引導主祭薩滿圍繞“託若”跳迎神舞。眺神分四段:第一段請主祭薩滿的“溫果子”(即本神)降臨,第二段請薩滿的主祭神降臨,第三段請所有的神靈降臨,第四段送諸神迴歸,當夜;舉行吃血儀式。即殺一隻三歲羊,取其血,拌以羊奶和酒,再加九小塊香和九小塊羊肺,盛於木碗,吃血時,將室內的燈媳滅。陪祭薩滿和主祭薩滿跳求神舞,其餘的人唱曲助興,一邊跳,主祭薩滿一邊向“託若”上的神像塗抹羊血,象徵諸神已經吃到了血。儀式完畢,將“託若”挪出埋葬,大家共餐祭品。

達斡爾族的風俗習慣
  尊重長者
  達斡爾族非常注重禮儀,講究道德,尊重老人和長者,暫別相逢,兒女別父母7日,兒媳別3日、村中年青人別長者15日、晚輩都要向老人、長者行屈膝請安禮(薩因哈索貝,同滿族人的請安),前邁左腿、雙手掌放膝蓋上,曲右腿,目視對方,向前彎腰。對長者,無論是在路上行走,還是出入房門,青年人都要讓路;兒女外出歸來,要給老人請安;凡有好吃的或是老人喜歡吃的食品,首先要敬給老人或給老人留下一份。

熱情好客

達斡爾族素以熱情好客著稱,每當賓朋光臨,讓座西坑、敬菸、獻茶,問寒問暖,酒菜款待,逢年過節,殺豬宰牛(羊),競相邀請親友村鄰,歡聚一番。客人來訪,主人要遞煙、敬酒、端出奶製品熱情招持,若是貴客臨門,還要增加“瓦奇”(豬肘子)和“手扒肉”等佳餚,盛情款待。無論誰家宰殺牲畜,都要選出好的肉分贈給鄰居和親友,狩獵或捕魚歸來,甚至路人都可以分得一份。

婚俗
  達斡爾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婚姻,恪守氏族外婚制原則。

過去達斡爾族社會婚姻關係的締結講究門當戶對,門第、家境、聲譽等都是考慮的重要因素。兩家原來的友誼也在締結婚姻時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依照達斡爾族過去的風俗習慣,一般不與外族(民族)人通婚,特別是不把姑娘嫁去外民族。

男女青年訂婚後,男方要送女方家馬、牛、羊和酒,稱為“大禮”。這一天姑娘要躲起來,不見未婚夫。婚禮前一個月,男方還要送一次小禮,禮品主要是衣、物,這時未婚夫婦才可以見面,並在一起吃“拉里”和掛麵。結婚要置辦酒宴,食品和菜餚必須豐盛,特別是在迎親時,如果沿途碰見行人,不論是否相識,都可分得一份酒肉和點心。結婚儀式後,主人要以炒犴鼻和手把肉等上等菜餚待客。

在舊社會,達斡爾中封建的婚姻觀念較強,婚姻大事完全由父母、長輩做主包辦,送親乘車、騎馬,新娘乘坐蓬車,由她的親弟弟或近親弟弟駕車,女婿先馳馬回報。時至當代,那些封建道德觀念早已為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婚事簡辦等新風俗所替代。

服飾
  男子夏穿布衣,外加長袍,用白布包頭,戴草帽,冬戴皮帽。婦女穿長袍,不束腰帶,不穿短衣。冬天男女皆穿寄卡米(皮靴),婦女穿以藍色為主的長袍,夏日喜穿白襪、花鞋。

喪葬傳統
  人死後行土葬。長者葬禮隆重。

達斡爾族的禁忌
  達斡爾族還是有一些禁忌的,比如在祭祀龍王的時候,是不允許婦女的觀看的,在漁場內,不能夠用手走路,不能夠在火日的時候,砍伐祭祀的樹木。比如家庭有人臨終,家人是不能睡覺的,雙日不是夠進行下葬的習俗。

小結:達斡爾族是一個非常尊重長輩的民族,他們從小就被教育,必須尊重比自己要年長的人。達斡爾族也是實行一夫一妻制度,他們一般結婚都是和自己的族人結婚,很少會和自己族外的人進行結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