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洞熊會以“洞”命名?

來源:酷知科普網 1.79W

洞熊是一種生存於更新世歐亞大陸北部的熊,在大約1萬年前的最後一次冰期時滅絕了。因其化石多在洞穴內發現,有時甚至是整副骨骼,因此被命名為“洞熊”。

為什麼洞熊會以“洞”命名?

洞熊是一種生存於更新世歐亞大陸北部的熊,在大約1萬年前的最後一次冰期時滅絕了。因其化石多在洞穴內發現,有時甚至是整副骨骼,因此被命名為“洞熊”,例如在北京周口店的猿人洞中就曾發現過洞熊的化石。人們最早從科學上認識洞熊是在1794年,有人首次描述了在德國巴伐利亞地區發現的洞熊化石,並將其鑑定為熊屬中一個已滅絕的新種。

洞熊的體形巨大,雄性個體的體重可達1000千克,雌性則要小很多。現今體形最大的熊類是棕熊和北極熊,其體重可達800千克,平均體重為500千克。典型的洞熊頭骨長約50釐米,而現今的熊頭骨僅長20~25釐米。洞熊的壽命約為20年,是雜食性動物,主要以草及漿果為食,但有時也吃蜜糖,一些洞熊也可能是凶猛的食肉動物。

為什麼洞熊會以“洞”命名? 第2張

洞熊並不單獨生活,而是以小型家族群體形式存在,彼此聯絡密切,協調能力也不錯。在一些洞穴的壁上常常可清晰地辨認出洞熊的爪印,這是它們有意識為擴大自己生存空間而留下的。洞熊並不像今天的熊一樣具有爬樹的能力。

洞熊的化石發現於歐洲和亞洲各地,顯然它是一個成功演化的物種。各個時期的化石證據表明,在距今30萬~1.5萬年的更新世後期,洞熊遍及歐亞大陸的各個角落;到更新世末,最後的洞熊曾生存於中歐、南歐一帶;直到最後的冰期結束,它們才真正開始消失。 據研究,早在克羅馬農人出現於歐洲之前,洞熊的數量已經明顯呈下降趨勢。這表明尼安德塔人已經開始獵捕洞熊。當更進步的人類出現後,其相對先進的工具和圍獵技巧,進一步加快了洞熊滅絕的速度。在歐洲早期的巖畫作品中,就有古人類用長矛圍捕狂怒洞熊的場面。洞熊曾經與尼安德塔人和較晚期的克羅馬農人在歐洲和中東共同生存,古人類也把洞熊作為重要的狩獵物件,不僅取食其肉,還把其龐大的骨骼作為建築房屋的材料。

為什麼洞熊會以“洞”命名? 第3張

洞熊的消失是一個跨越數千年的漸變過程,不過,人與熊之間反覆爭奪洞穴的時間要比這長得多。科學家有證據表明,一些洞穴曾經被古人類和洞熊交替佔領過,那時的情況可能是這樣:人類趁洞熊冬眠,殺死或趕走那些萎靡不振的熊類;而春季到來後,另一些從冬眠中甦醒、腹中飢餓的洞熊又反過來襲擊和獵殺人類,並重新奪回洞穴。這樣的戰爭周而復始,持續了很久。這可能就是在歐洲無論克羅馬農人還是尼安德塔人似乎都積極獵捕洞熊的緣由,其人數大大超過獵捕棕熊的人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