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族樂器精選,哈薩克族樂器大全

來源:酷知科普網 2.19W

哈薩克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擁有著許多傳統的民族文化,尤其是在音樂舞蹈上,更為突出。因此,他們經常會用各種樂器來演奏歌曲或者是舞蹈,樂器也是獨具特色。接下來讓我們來看一看,哈薩克族都有哪些民族樂器吧。

哈薩克族樂器精選,哈薩克族樂器大全

  ◆打擊樂器:
  主要有達布勒、達吾勒帕孜、省達吾勒、當哈拉、斯得爾馬克、阿提推亞克、阿克塔亞克、玉茲塔克勒達克等。

【達布勒】是哈薩克人一種古老的戰鼓,作戰時,用以鼓舞士氣。喜慶時,用以烘托氣氛。最早由一段掏去村心的樹幹製成,兩面蒙有羊皮、牛皮或其它獸皮,原始鼓的體積不大,常馱於馬或駱駝背上。後來種類不斷增加,體積也增大,並且安裝了皮繩或木質把手,便於搬動。其外形類似古代月氏人的羯鼓,這可能是由於一部分月氏人融入哈薩克族後,互相影響的結果。

【達吾勒帕茲】原是一種木製框、繃有皮革的樂鼓,下有三隻柱腳。因其附有控制裝置,故哈薩克人又稱之為“可鬆緊鼓皮的鼓”。以後由木框改為銅、鐵框,雙棍擊擂,聲音鏗鏘有力。這種樂器在歷史上常用於狩獵和戰爭。

【省達吾勒】實為達吾勒帕孜的樂器變體。體積小,便於攜帶,用銅製成,單面蒙皮,敲擊起來尖利刺耳,常用於狩獵。哈薩克人稱之為銅鼓或三腳鼓。

【當哈拉】原為薩滿巫師用的神具,相當於現在的鈴鼓。哈薩克人稱之為“帶響環的手鼓”。與維吾爾族的達甫、烏孜別克族的依拉和蒙古族的登格爾相似。最初的當哈拉是用一段鑿空的樹幹或薄木板彎曲而成鼓圈,上面蒙有一層皮革,鼓圈周圍串著許多可以活動的小鐵環,擊奏起來叮噹作響。

【阿薩塔亞克-асатая】是握在手中搖撼發聲的樂器,亦為薩滿巫跳神時所用,形同傘,由一大一小兩個組成,圓頂周圍綴有許多小項鍊式的銀響環,蓋上雕鏤出各種美麗的圖案,全長約1.3米。演奏時主要是靠搖撼發出沙沙聲音,富有節奏感。故亦稱搖撼杆或棍棍音,與維吾爾族的沙巴依相似,但在製作上覆雜一些。

【斯得爾馬克】這種樂器狀似盾牌,上鑲有許多小環,頂端插有幾束貓頭鷹毛,故也稱為“貓頭鷹音”。因樂器帶柄,擊打者可持柄搖動以助節奏,聽之清脆悅耳。

【阿提推亞克】是一種擊奏樂器,由兩個組成一對,演奏時互相擊打,摹擬出馬蹄的聲音,其狀也酷象馬蹄,故哈薩克人亦稱之為“馬蹄音”。

【玉茲塔克勒達克】由兩支大小不一的牛角製成,演奏時用木槌敲擊,發出篤篤木魚聲,主要用於打擊節奏。

哈薩克族樂器精選,哈薩克族樂器大全 第2張

  ◆吹奏樂器:
  色不孜克、卡爾得乃、阿德爾那和各種斯爾那依。

【色不孜克】(Sybyzgy-豎笛)
  哈薩克語是“吹”的意思。是哈薩克族民間藝人最常使用的一種吹奏樂器,被哈薩克人民譽為“心笛”。這種樂器類似漢民族的豎蕭,是一種豎吹木笛。原先用草原上的一種“從文依草”製成,如今發展到用松木、骨頭、銅片、鐵筒和鋼管作原料。色布孜克長約50釐米一70釐米不等。管開3孔、4孔或5孔。原先管外扎套羊腸細繩保護,現改用銅絲。不吹時套木塞,以保護木笛。吹奏前,先吸水潤溼管口,用舌尖堵住管口大部,留一小口為吹孔。吹奏時發出不同音階,同時用喉頭髮出持續低音,形成雙聲部,音量較小,音色柔和,似鹿鳴。

【卡爾得乃】是一種聲音響亮的類似號角的長簡喇叭,據考證可能由古代西域馬上樂器骨角或銅角發展而成。目前所見的為黃銅製做,吹口小,音孔大,管中部拐彎呈之字形。古時候此種樂器曾做為作戰時鼓舞士氣的號角,或向遠方傳遞警報的工具。可爾得乃還可以演奏軍樂,在迎賓、集會和凱旋儀式上演奏。

【阿德爾那(獨孔笛)】是哈薩克族的古老樂器,長約60-70釐米,音量較大,樂器形制較卡爾得乃小,比色不孜克稍大。民間狩獵時,用它模擬鳥的鳴囀、狼的嗥叫、駱駝的悲呼、駿馬的長嘶。特別是用它模擬呦呦的鹿聲極為真實,能誘捕到獵物,故民間又別稱之為二鹿笛。在戰爭年代,哈薩克人常用阿德爾那發令衝鋒,傳遞訊號,鼓舞戰鬥士氣。

【斯爾那依】Shankubyz Шанкубыз(口弦)
  哈薩克人稱之為口弦。它在民間有各種各樣的形制。用泥制的口弦,稱為沙孜斯爾那依;用蘆葦做的口弦稱為哈木斯斯爾那依。口弦又被稱為口琴、目簧、口蔑、口胡。古代製作材料因地而宜,簡單原始,原先以泥制、角質、骨質和葦質。現在多以鐵、銅、銀等金屬製成。其形如鉗,外圈中部連簧片,簧舌尖端向上彎曲突出。演奏時左手執口弦,置於脣間,右手撥彈簧舌尖端,以氣振額發音,可奏出低微而清晰的音樂,給人以一種竊竊私語之感。一般為婦女們演奏。在哈薩克民間還有一種阿吾茲闊不茲的吹奏樂器,也屬口弦類。

哈薩克族樂器精選,哈薩克族樂器大全 第3張

  ◆拉奏樂器:
  庫布孜、克勒庫布孜、尚庫布孜。

【庫布孜-kobyz)】用整塊木頭雕鑿製成,呈彎柄勺形,琴頸短,琴腹是大勺狀,全長為60-70釐米,音箱腹面張開,背面下部蒙有駱駝羔皮或羊皮。上張兩根或三根用馬尾或牛筋、駱駝筋製成的琴絃,琴絃和弓弦用松樹膠擦拭,琴勁無指板、無品位。演奏時,兩膝夾琴,一手按弦,一手用馬尾弓拉奏。琴聲與小提琴聲相仿,演奏方法較小提琴複雜。現代庫布孜經改進後,增加為四根琴絃,並安裝有紙板和共鳴箱,拉奏起來,聲音細膩、深沉、典雅、柔美,富有表現力。目前常用於舞蹈伴奏。

【克勒庫布孜琴】製作無一定規模,只能在邊遠偏僻的山區牧民家才能找到,是哈薩克族民間古老的拉奏樂器之一。琴身為整塊木料鑿成,一根弦無指板,常用馬尾制弦,琴為弓形,古樸而簡潔。

【尚庫布孜】則為哈薩克民間近代流行的一種複合拉奏樂器。此琴由鐵皮製成,犁形,上面固定鋼弦。演奏者手上套音手鈴,拉奏鋼弦。演奏時,琴絃與鈴聲匯融一體,形成獨具特色的曲調和音響,此樂器在民間多為婦女演奏。

哈薩克族樂器精選,哈薩克族樂器大全 第4張

  ◆彈奏樂器
  冬不拉、謝勒鐵爾、薩孜、節特根和皮克利等。

【冬不拉】(Dombira-Домбра)是哈薩克民間最流行的傳統樂器。冬不拉的種類繁多,大都由整塊松木或樺木鑿成,雕刻精細,鑲嵌美觀。冬不拉的形式,一種音箱是三角形,哈薩克以近代大詩人阿拜命名,叫“阿拜冬不拉”;一種音箱是橢圓形,以哈薩克民間阿肯江布林命名,叫“江布林冬不拉”。這兩種冬不拉,外形不同,音色也各有千秋。多數是兩根弦,也有三根弦的,弦一般用羊腸製作,現在已用尼龍纏鋼絲絃代替了羊腸弦,並增加和使用了銅質品位。改革後的冬不拉,在原基礎上擴大了音域,增大了音量。冬不拉一般有5、7、9個琴品,有的冬不拉有13、14個琴品,最近出現了調21個琴品的冬不拉。根據冬不拉的槽面、覆手、曲首、大小、長短、所繃琴絃和纏品位數目多少以及伸縮的音域和音量的大小,有人將其定名為五種不同型別的冬不拉,即:4弦12品的最高音冬不拉,稱為“皮克洛”;4弦15品高音冬不拉,稱為“魯裡瑪”;2弦13(或14、16)品的中音冬不拉,稱為“冬不拉”;2弦17品的次中音冬不拉,稱為“巴茲”,2弦10品的低音冬不拉,稱為“庫拉勒巴茲”。此外還因哈薩克族歷史、地域、部落、文化心理、生活習俗的差異,在民間還存在其它各種形制的冬不拉,據不完全統計其品種大約有十幾種。

【謝勒鐵爾】由整塊木料鑿成,琴腹蒙皮革為音箱,一般長約65一70釐米,形式近似冬不拉,但沒有琴品(琴級),故常稱為無品冬不拉,多數為兩根弦,也有三根弦的,故民間稱之為二絃謝勒鐵爾和三絃謝勒鐵爾。琴絃常用馬尾絲直接固定,用公馬尾絲製作的為佳品。琴首沒木軸,通過絃軸,除錯音律。

【薩孜】是哈薩克族人民傳統娛樂活動以及民間對唱時常用的伴奏樂器。長50釐米-1米。形制柄長弦多,上設有6 個琴軸,繃牲畜腸弦,琴面板上常繪有民間圖案,或繪製飛禽草木圖案。

【節特根(也稱節特曼、節特康)】(Jetigen-Жетыген)
  琴身長1米左右,呈長方形,用整塊木頭雕鑿而成,木盆狀音室,類似漢民族古琴和古箏式的臥式彈奏樂器,用馬尾絲固定7根弦,弦下由7枚畜踝骨當琴碼。節特根無鬆緊琴絃的琴軸,而是通過左右移動做為琴碼的踝骨來調節音調的高低。由於琴有精良的共鳴箱,備有較多的琴絃,所以彈奏起來音量大,音域寬,音色優美動聽。

【皮克利】是一種雕鏤精細、鑲嵌美觀的兩根弦彈奏樂器,形制小巧玲戲,類似曼陀鈴琴。有人將其劃在冬不拉樂器類,稱其為多音冬不拉,然而它又不是4弦12品,故另列一類。綜觀哈薩克的彈奏樂器,大致可分為橫臥式與豎立式兩類,以後者為主,前者為副,可稱為哈薩克的主體樂器類。哈薩克的彈奏樂器彈奏性強,餘音短促有力,穿透力強,音色明亮、清脆,技巧靈活,為該族彈唱音樂的主要樂器,亦可用於獨奏式合奏。

小結:
  從上文眾多獨具民族特色的哈薩克族樂器中,可以看出哈薩克族,一族的音樂舞蹈文化,著實燦爛。但是在如今,許多樂器已經失傳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