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特有的樂器有哪些?

來源:酷知科普網 2.53W

蒙古族特有的樂器有四胡、 雅托克、火不思、口琴、 胡笳、託布秀爾、胡琴、馬頭琴等,蒙古大草原自古以來就有“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的美譽,勤勞的草原人彈奏著用本民族特有樂器來表達美好的草原生活,訴說著一個個不老的傳奇故事,如今已是家喻戶曉。

蒙古族特有的樂器有哪些?

一、四胡

四胡:拉絃樂器,又名四股子、四弦或提琴,主要種類分為中、高、低四胡。蒙古族稱之為呼兀爾,源於古代奚琴。宋代陳暘《樂書》:“奚琴四胡本胡樂也。”清代用於宮廷樂隊,稱提琴。清代《律呂正義後編》:“提琴,四弦,與阮咸相似,其實亦奚琴之類也。”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種古老的弓弦樂器。主要流行於內蒙古地區,其它如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及四川等地也見流行。

二、 雅托克

雅托克即蒙古箏。蒙古箏與中原流傳的古箏在構造和技法上基本相同,只是流行於內蒙古的古箏所奏的樂曲均為蒙古族民歌和器樂曲。雅託葛分有十二根弦和十根弦兩種。主要在錫林郭勒盟和伊克昭盟一帶流傳,因其年代久遠,所以在當地牧民中影響很大。一般十二根弦箏用於宮廷或廟堂,十根弦箏流傳在民間,多半用來為民歌和牧歌伴奏。

三、火不思

火不思:蒙古族彈撥樂器,見於元代,盛行於明代,清朝列入國樂,清後失傳,建國後重新研製成功。流傳於中國新疆、內蒙古、甘肅北部及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等地。火不思一詞為土耳其共和國語qobuz的音譯,約於唐代從中亞傳入中國,又名渾不似,“和必斯”、“虎撥思”、“琥珀詞”、“吳撥思”、“胡不思”和“胡撥四”等(均為蒙語音譯,即琴的意思)。民間稱其為胡不兒或渾不似。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河北省和甘肅省北部等地。四弦、長柄、無品、音箱梨形,明代時民間相當盛行。

蒙古族特有的樂器有哪些? 第2張

四、口琴

口琴,亦稱口弦、口簧,鐵製撥奏體鳴樂器。蒙古語稱之為“特木爾·胡爾”。蒙古人素有彈奏口弦的習俗,尤以婦女為甚。明代以來,口弦在蒙古音樂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被納入了宮廷樂隊。除了以上所列幾件樂器之外,蒙古族原有許多種民間樂器,諸如胡琴、抄兀兒、箏之類,依舊在草原上流傳。

蒙古族特有的樂器有哪些? 第3張

五、 胡笳

胡笳Hú Jiā 蒙古族邊稜氣鳴樂器。民間又稱潮爾、冒頓潮爾。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區。另有同名人士,演員和作家,下面分別詳細介紹。胡笳又稱潮爾、冒頓潮爾。管身木製,管長58、5釐米、管徑1、8釐米,下部開有三個圓形按音孔,上端管口不設簧片。

六、託布秀爾

託布秀爾,新疆蒙古族特有樂器之一是中國北方古遊牧民族,託布秀爾中所流傳的木質短頸撥絃樂器的後裔,造型美觀而又製造簡便,音色優美渾厚,便於攜帶。特別適合於遊牧生活,因此深受牧民喜愛,在新疆蒙古族中流傳的十分廣泛。在民間喜慶的集會上彈奏“沙布林登”以外,也可以演奏單獨供欣賞的樂曲,還可用來為民歌和《江格爾》等說唱長詩伴奏。

蒙古族特有的樂器有哪些? 第4張

七、胡琴

胡琴,蒙古族弓拉弦鳴樂器。古稱胡爾。蒙古族俗稱西納幹胡爾,意為勺子琴,簡稱西胡。元代文獻稱其為胡琴。漢語直譯為勺形胡琴,也稱馬尾胡琴。歷史悠久,形制獨特,音色柔和渾厚,富有草原風味。可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各地,尤以東部科爾沁、昭烏達盟一帶最為盛行。

八、馬頭琴

馬頭琴是中國蒙古族民間拉絃樂器。蒙古語稱“綽爾”。琴身木製,長約一米,有兩根弦。共鳴箱呈梯形。聲音圓潤,低迴宛轉,音量較弱。相傳有一牧人懷念死去的小馬,取其腿骨為柱,頭骨為筒,尾毛為弓弦,製成二絃琴,並按小馬的模樣雕刻了一個馬頭裝在琴柄的頂部,因以得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