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鶴類能在沼澤地行走自如?

來源:酷知科普網 2.86W

鶴類都具有細長的腳,尤其那與身體比例很不相稱的特別悠長的趾:後趾小,節位高於前三趾;三趾間具半蹼。這些結構都有利於增加足與淤泥的接觸面,從而增大浮力支撐身體。

為什麼鶴類能在沼澤地行走自如?

鶴類是一種大型的涉禽,體重4〜9千克,經常出沒於青藏高原,平原的湖泊、農田、池塘、溪流、海灣、蘆葦塘以及寬廣的沼澤地帶,從不飛到樹上。它們常在沼澤地、海灘或蘆葦塘上悠閒地來回踱步,慢條斯里地尋覓食物,有時展開雙翅在地面上奔跑,併發出嘹亮的鶴鳴。夜間多棲於灘塗或四面環水的淺灘上。

沼澤地或海灘由淤泥沉積而成,是人類和動物難以跨越的地方。人和動物在沼澤地上行走,一不當心,就可能陷進淤泥,難以自拔而慘遭滅頂之災。那麼,鶴類和其他涉禽(如鷸類、鸛類、鴴類等)為什麼能在沼澤地上行走自如呢?

為什麼鶴類能在沼澤地行走自如? 第2張

鶴類等涉禽要在沼澤地尋覓魚蝦及軟體動物、青蛙等食物,必須使身體在淤泥中不下陷。唯一辦法,只有增大身體某一部分與淤泥的接觸面,以增大浮力支撐整個身體的重量。這就像一個汽車的輪子陷進淤泥,人們總是在被陷的輪子下塞進一塊木板或草墊之類東西一樣。

如果觀察一下鶴類的足,就會發現它們都具有細長的腳,尤其那與身體比例很不相稱的特別悠長的趾:後趾小,節位高於前三趾;三趾間具半蹼。這些結構都有利於增加足與淤泥的接觸面,從而增大浮力支撐身體。

為什麼鶴類能在沼澤地行走自如? 第3張

在沼澤地上,人們還可看見,正在覓食的鶴類,突然展開雙翅,在沼澤地面上奔跑或向前飛一段距離,然後再次停立,在沼澤地裡繼續覓食。鶴類突然奔跑或超低空飛翔,說明它走進了比較鬆軟的淤泥,腳趾已無法承受身體壓力,預感即將要陷入淤泥。這時它藉助翅膀振動所產生的向上浮力,將整個身體拔出淤泥而向前奔跑或飛離一段距離,以擺脫困境。

為什麼鶴類能在沼澤地行走自如? 第4張

更有趣的是鶴類的頭部構造,它們經常站立在水泥灘中,用細長的頸和嘴潛入水中捕食魚蝦等,當頭部埋入水中時,它鼻孔上的被膜會自動地把裂狀鼻孔蓋上,以阻止泥沙進入氣管。

鶴類的腳趾和頭部構造與行為如此巧妙配合,完美無缺地適應了沼澤地的生活環境,這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