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包穴

來源:酷知科普網 1.45W
大包穴 大包穴位位置

大包穴位於側胸部,腋中線上,當第6肋間隙處,簡要取穴法:側臥舉臂,在腋下6寸、腋中線上,第六肋間隙處取穴。

大包穴

大包穴位準確位置圖

取法方法

側臥或正坐,舉臂取穴,在腋下6寸、腋中線上,第六肋間隙處取穴。

生理解剖

在第六肋間隙,前鋸肌中;有胸背動、靜脈及第六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六肋間神經,當胸長神經直系的末端。行鍼時,在肋角的前內側胸壁,應在相鄰肋骨之間,在肋角的內側行鍼,應經肋骨上緣,這樣可避開肋間動脈及其分支。該穴位深部相對應的器官有胸膜腔、肺、膈、肝(右側)、胃(左側),故不可深刺。

大包穴下為面板、皮下組織、前鋸肌、第六肋間結構、胸內筋膜。面板薄,活動性較大,由第5、6、7肋間神經外側支分佈。皮下筋膜疏鬆,內有胸腹壁淺靜脈,該靜脈注入腋靜脈或胸外側靜脈。在胸深筋膜的深面,胸長神經與胸外側動、靜脈並行。第6肋間結構包括肋間外、內肌及其間血管和神經。肋間動脈發自胸主動脈,在肋角處分為上支和下支。上支在肋間靜脈和肋間神經之間,三者行於肋溝內。所以,行鍼時,在肋角的前內側胸壁,應在相鄰肋骨之間,在肋角的內側行鍼,應經肋骨上緣,這樣可避開肋間動脈及其分支。該穴位深部相對應的器官有胸膜腔、肺、膈、肝(右側)、胃(左側),故不可深刺。

層次解剖

面板→皮下組織→前鋸肌。

面板→皮下組織→前鋸肌→肋間外肌。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第6肋間神經外側皮支分佈;深層有胸長神經和胸長動脈分支分佈。

布有第七肋間神經及胸長神經末支;並有胸背動、靜脈及第七肋間動、靜脈通過。

大包穴的作用

大包穴的功效:宣肺理氣,寬胸益脾。

大包有統諸絡,束筋骨,利胸脅的作用。

大包穴屬脾之大絡,脾為中土,灌溉四旁,主四肢肌肉,總統全身陰陽諸經,故取之可治療全身疼痛。

大包穴位於側胸部,近於肺臟,故可治療咳嗽、氣喘、胸脅脹痛。

大包穴總管陰陽諸經之絡,能治全身絡脈疾病,但後世多用於治療胸脅及脾胃疾患,有理氣活絡之功。

主治疾病

大包穴可治療氣喘,支氣管哮喘,胸悶,心內膜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胸脅病等呼吸系統疾病,全身疼痛,四肢無力,食多身瘦。

大包穴主治胸脅脹滿,咳嗽,氣喘,哮喘,脅肋痛,全身疼痛,四肢無力,脅痛,肺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胸脅滿痛,胸脅脹痛,心內膜炎等。

大包主治胸、肺、脅肋部疾患:如脅痛、氣喘、全身疼痛、四肢無力等。

現代又多用大包治療肺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等。

大包主治胸脅滿痛,氣喘,全身疼痛,四肢無力等。

大包穴主治咳嗽,氣喘,胸脅脹痛;全身疼痛,四肢無力。

呼吸系統疾病:哮喘,胸膜炎;

其它:心內膜炎,肋間神經痛,全身疼痛,無力。

穴位配伍

大包穴配三陽絡穴、陽輔穴、足臨泣穴(《鍼灸學簡編》)治胸肋痛;

大包穴配脾俞穴、章門穴(《增訂中國鍼灸治療學》)治食多身瘦。

大包穴配外關穴、水溝穴、陽陵泉穴,治關節疼痛。

大包穴配肝俞穴、陽陵泉穴、支溝穴,治胸脅疼痛。

刺灸法

斜刺或向後平刺0.3~0.5寸。治頸部扭傷可向上斜刺,區域性酸脹。可灸,艾炷灸3壯,艾條灸10~20分鐘。

針刺法

斜刺或向後平刺0.5~0.8寸,區域性有酸脹感。

治頸部扭傷可向上斜刺,區域性酸脹。

注意:內為肺葉下部,嚴禁深刺。

艾灸法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艾炷灸3壯,艾條灸10~20分鐘。

注意事項:嚴禁深刺,以防刺傷肺臟。

按摩大包穴的好處

1、調節氣喘、哮喘、胸悶、心內膜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胸脅病等呼吸系統疾病等;
2、解除全身疼痛,四肢無力,食多身瘦。
3、提高記憶力、緩解疲勞。

按摩方法

先找到乳頭的位置,水平划過來,然後放到肋骨的縫隙裡面(首先先把兩拳相握,拳頭拳面位置,放到肋骨的縫隙(就像陰和陽,凹和凸一樣)正好能夠鑲嵌進去)這樣就可以刺激大包穴了,然後用力點,點的時候會發酸(痠疼的人是工作壓力比較大的人),然後點住這個以後,收肩(擴胸),肩部肌肉收縮後,繼續堅持15到20秒鐘,然後放鬆,但是手一直要頂著。

方法一:拳面頂住大包穴位擴胸收肩。

方法二:以拳為軸頂在穴位處轉肩。

大包穴治療脾虛

可用肩井穴緩解疲勞提高脾氣,並通過與大包穴配合治療。大包穴是脾經最終末的一個穴位,叫脾之大絡,脾管人體的後天之本,氣血升化之源,這個氣血升發出來以後,由這個大絡把它散佈到身體的各個地方去,所以若脾的整個運化有問題了,就找大包。大包穴在腋下6寸、腋中線上,第六肋間隙處取穴。該穴位深部相對應的器官有胸膜腔、肺、膈、肝(右側)、胃(左側),故不可深刺。

做的方法首先把雙拳相握,對在一起。然後手叉腰,放到腋窩下,一般是放到根乳頭相平的這個位置,用你的拳頂在這個地方,頂住的時候,拳的手指的縫隙剛好頂到肋骨的縫隙,以這兒為支點,往裡稍微用力一點,轉肩,順時針轉,逆時針轉都可以,這個方法其實是以大包為支點清理肩井穴,因為自己很難摸到肩井穴。這個動作讓肩部轉起來,刺激到了大包穴,也刺激到了肩井穴。在做這個姿勢的時候,若能轉肩以後再收肩,堅持十秒鐘,然後再做仰頭,再堅持十秒鐘放鬆再轉兩分鐘,如此反覆,就連頸椎都鍛鍊了。最適合於在辦公室工作的中年人。

大包穴解析

Da bao (大胞穴)

本穴為脾之大絡,統絡陰陽諸經,故名大包。
大包穴屬於足太陰脾經的第二十一穴位。

大包為經穴名(Dàbāo SP21)。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屬足太陰脾經。大包為脾之大絡。大即巨大,包指包容,穴屬脾之大絡,脾土居中,與各臟腑有著最廣泛的聯絡,故名大包。主治胸脅脹滿,咳嗽,氣喘,哮喘,脅肋痛,全身疼痛,四肢無力,脅痛,肺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胸脅滿痛,胸脅脹痛,心內膜炎等。

大包穴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

特異性

大包為脾之大絡。其經氣行徑,由周榮斜抵脅肋,交貫肝膽心包各經。又與心腎肺胃4經挨近。十二經中獨此經與他經挨連最廣,故以脾經為總統十二經絡,稱其最終斜行一段經線,為脾之大絡,寓廣大包容、通達周布之意也。

大包穴意義

大即巨大,包指包容,穴屬脾之大絡,脾土居中,與各臟腑有著最廣泛的聯絡,故名大包。

大,廣大也。包,包容,包羅。廣大之人體,為先後天之氣所包羅。此穴為足太陰脾之大絡,脾胃為後天之本,五行屬土,有坤象,無所不包,無所不容,《類經圖翼》載:“總統陰陽諸絡,由脾灌溉五臟”,臟腑百骸皆受其益,因名大包。楊上善說:“脾為中土,四髒之主包裹處也,故曰大包也。”

文獻摘要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盡皆縱,此脈若包絡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

《鍼灸甲乙經》:大氣不得息,息即胸脅中痛,實則其身盡寒,虛則百節盡縱,大包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主胸脅中痛。主大氣不得息。

《外臺祕要》:主腹有大氣不得息,息即胸脅中痛,實則其身盡寒,虛則百節盡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