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來歷

來源:酷知科普網 3.3W
端午節的來歷

操作方法

(01)演變記錄《風土記》裡說:“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個五日,頭一個五日就是“端五”。按地支“子醜寅卯辰巳 午未申酉戌亥”順序推算,第五個月正是“午月”。古人常把“五日”寫成“午日”,所以,“端五”可以寫成“端午”。唐代時,因唐玄宗是八月五日生,為避 “五”字諱,由當時的宰相宋璟提議,將“端五”正式改為“端午”。

端午節的來歷 第2張

(02)由來之說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端午考》、《端午的歷史教育》等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主要理由是:(1)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2)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3)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係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蹟。吳越族以前,我們的祖先華夏族以龍為部族標誌,伏羲、女媧、顓頊、禹、黃帝都是龍族著名領袖,是以龍為圖騰的,認為龍是法力最大的神靈,從此有祭祀龍的盛典,吳越民族在每年五月五日這一天,要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他們將各種食物裝在竹筒中,或裹在樹葉裡,往水裡扔,獻給神龍吃。他們還把乘坐的船,刻畫成龍的形狀,配合著岸上急促的鼓 聲,在水面上作各種遊戲和競賽划船。

端午節的來歷 第3張

(03)經典傳說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江之後,人們把米撒入江中以祭祀他。東漢初年,長沙有個名叫區曲的人,曾夢遇一位自稱屈原的賢士,他對區曲說:“多年來人們祭我的米,都讓蛟龍吃掉了,今後你們要把楝葉和米塞在竹筒裡,或用蘆葉包裹好,再用五彩絲 纏好,因為蛟龍是害怕楝葉、蘆葉和五彩絲的。”後來人們改用楝葉、蘆葉和五彩絲包裹粽子,此後,歷代沿襲下來,便演變成端午節吃粽子的風俗。

端午節的來歷 第4張

(04)其他傳說南朝蕭樑時期宗懍所著的《荊楚歲時記》,是一部中國古代荊楚地區的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介紹文集。在該書的第卅節裡頭記載著:“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並命舟楫以拯之……邯鄲淳曹娥碑雲,五月五日,時迎伍君……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認為東吳地區的端午競渡是為了迎接已被當時人們視為河神的伍子胥,與屈原無關。關於粽子,則有當地的記載:“鄉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端午節的來歷 第5張

(05)紀念曹娥說曹娥(公元130-143),東漢時期會稽上虞人,他的父親曹盱在五月五日迎伍神(伍子胥)的祭祀活動中溺於舜江(今曹娥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二十二日也投江,五日後曹娥的屍體抱父屍浮出水面。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因此所住之村鎮即更名為曹娥鎮,殉父之江為曹娥江,並建造寺廟來表達孝心。

端午節的來歷 第6張

(06)起源於三代夏至節說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

端午節的來歷 第7張

(07)惡月惡日驅避說在先秦時代,人們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端午節的來歷 第8張

(08)吳月民族圖騰祭說吳越族以前,我們的祖先華夏族以龍為部族標誌。伏羲、女媧、顓頊、禹、黃帝都是龍族著名領袖,是以龍為圖騰的,認為龍是法力最大的神靈,至華夏族的後人,把這些著名的祖先也視為龍的化身。從此有祭祀龍的盛典。直到今天我們也自稱是“龍的傳人”,世界各國也都以“龍”為中國的象徵。吳越民族在每年五月五日這天,要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將各種食物裝在竹筒中,或裹在樹葉裡,往水裡扔,獻給神龍吃。還把乘坐的船,刻畫成龍的形狀,配合著岸上急促的鼓聲,在水面上作各種遊戲和競賽划船。這便是端午節及其習俗的由來。

(09)龍的節日說。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係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蹟。

(10)勾踐操練水軍說在浙江,還有端午節來源於勾踐操練水軍之說。而龍舟競渡活動,被認為是為了紀念越王勾踐操練水師、打敗吳國的歷史。勾踐戰敗被俘後,在吳國過了3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騙得了吳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國。回國後,勾踐臥薪嚐膽,立志雪恥,於當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師,開始操練。數年後,終於一舉消滅吳國。後人為昭彰勾踐這種堅忍不拔的精神,便效仿越國水師演練時的情景,於五月初五日這一天划船競渡,以示紀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