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70個國家簡介

來源:酷知科普網 1.87W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春秋戰國時期的70個國家,讓大家瞭解一下這段歷史。

操作方法

(01)齊國是周朝諸侯國之一,姜姓。田氏代齊後,史稱“田齊”,媯姓。是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 春秋初期,齊與主要競爭對手魯國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公元前689年,齊襄公滅魯的與國紀,掃除東面障礙。公元前686年,公孫無知殺襄公自立,公子糾奔魯,公子小白奔莒。次年,無知被殺。魯伐齊,欲納公子糾,而齊高氏、國氏已召小白先入,擊敗魯師,立為齊桓公。桓公任用管仲進行改革,國力富強,成為霸主。公元前684年,齊滅掉西面小國譚,向魯推進。公元前681年,又與宋、陳、蔡、邾會於北杏,南下滅小國遂,迫使魯與齊言和,盟於柯。次年,齊假王命合陳、曹伐宋,迫使宋國屈服,並與宋、衛、鄭會於鄄,又次年,齊與宋、陳、衛、鄭復會於鄄,開始稱霸諸侯。春秋中期,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為號召,聯合中原諸夏,討伐戎、狄、徐、楚,安定周室。公元前664年,齊北伐山戎,救燕;又逐狄,存邢救衛;公元前656年,齊合諸侯之師侵蔡伐楚,與楚盟於召陵。此後,齊多次大會諸侯。公元前651年,齊會魯、宋、衛、鄭、許、曹於葵丘。齊霸業達於頂峰。公元前643年,桓公卒,齊從此失去霸主地位。公元前589年,齊、晉大戰於鞍(今山東濟南),齊大敗。到靈公、景公時,齊依舊是僅次於晉的中原強國。前567年齊靈公滅萊國,疆土擴大到山東東部。疆域東到海,西到黃河,南到泰山,北到天津(今天津蘄縣南)。

(02)楚國,又稱荊、荊楚,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羋姓(普通話拼音讀作mǐ),熊氏。最早興起於古荊州之地的楚部落,滅於秦國。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慶、河南、江蘇、江西部分地方。楚是三苗人在長江中下游建立起,它在周朝初期曾參加了周武王伐紂的戰爭。楚國由周成王封熊繹於楚地開始,居楚地丹陽(今湖北秭歸,有爭議),從一個附庸小國逐漸變成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強國。前704年,楚君熊通為武王,有地千里。因其地處中國南方,故而楚國與中原的華夏各諸侯經常發生戰事。通過戰爭,楚莊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楚國先後吞併了四十五個較弱小的諸侯方國。

春秋戰國時期70個國家簡介

(03)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秦人是華夏族的一支,傳說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養馬,因此將他們封在秦。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從前677年起,秦國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宮殿區、居住區、士大夫與國人墓葬區和秦公陵園。秦最初的領地在今天陝西省,在當時屬於中國的邊緣部分。一直到戰國初期秦一直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也許正因為它地處偏僻,因此它一直沒有受到其他國家的重視。在春秋時代它是一個比較不顯眼的國家。就科學技術,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戰國初期也比較落後。這個形勢一直到前361年商鞅變法才開始改變。從此秦國開始不斷強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前316年秦滅蜀,從此秦正式成為一個大國。前237年嬴政登基,開始了他對六國的征服。從前230年秦滅韓國起,到前221年秦滅齊國,統一中國。自前221年起中國歷史正式進入封建社會,秦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

春秋戰國時期70個國家簡介 第2張

(04)晉國,周代諸侯國名,原名唐。在今山西省南部。到前403年晉國大夫韓虔、趙籍、魏斯三家自立為諸侯,晉國被分裂為韓、趙、魏三個諸侯國家。晉國國都為唐(今山西翼城),晉獻公遷都絳(今山西翼城東南),別都為曲沃(今山西聞喜縣東)。西周初,成王封其弟叔虞於唐(今山西翼城西),為當時重要封國之一。叔虞子改稱晉,後曾遷都於曲沃(今山西聞喜)、絳(即翼,今山西翼城)、新田(今山西侯馬)等地。西周末年,晉文侯擁戴平王東遷洛邑,殺死在西周故地自立的攜王,為東周的締造立下大功,受到平王獎賞。

(05)春秋時期趙氏於晉文侯時遷至晉國,六世而至趙衰。趙衰曾跟隨公子重耳逃往,後來重耳成為一代霸主晉文公,趙衰於是權重位高,其後代趙盾、趙武(元代紀君祥著戲曲《趙氏孤兒》中的主角)、趙簡子、趙襄子都成為股肱之臣。 晉國在晉出公時期公室卑弱,主要權力被智伯和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四卿把持。前456年,四卿驅逐晉出公而立晉哀公。趙襄子其父趙簡子,其母為一狄人婢囡。前454年智伯率韓、魏二家圍攻晉陽(今山西太原市南晉源鎮),襄子成功地堅守城池,並最終聯合韓、魏二家滅智伯。前453年,趙、魏、韓三家瓜分了智氏的領地。趙襄子死後,其弟趙桓子自立為君。桓子死後襄子之兄趙伯魯之孫趙浣,是為獻子。獻子之子趙籍後來繼位,即是趙烈侯,趙國的開國國君。 前437年,晉哀公去世,其子晉幽公繼位,對趙、魏、韓已毫無權威。前403年(周威烈王23年,即晉烈公17年),周王室正式承認韓、趙、魏三家為諸侯,與晉侯並列。

(06)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起源於三家分晉:春秋末年,晉國大夫趙襄子、魏獻子和韓宣子於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殺智伯,然後再將晉的領地瓜分,成為三個諸侯國。後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三國與秦、楚、燕、齊合稱戰國七雄。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

(07)中國戰國時期七雄之一。姬姓。由魏文侯於前403年為周威烈王冊封為侯至前225年為秦國所滅,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領土約包括現時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當時它西鄰秦國,東有淮、潁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自魏惠王由安邑遷都到現時是開封的大梁後,魏國亦稱樑國。 祖先畢萬,為周初重臣畢公高之後。公元前661年,晉獻公以魏(今山西芮城北)封畢萬為大夫。畢萬之後遂以魏為氏。

(08)中國先秦姬姓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又稱北燕。周公東征後,周太保召公奭被封於燕,他自己留輔王室,而令其子就封,成為第一代燕侯,西周、春秋時期,燕的疆域主要包括今北京地區和遼寧西部的大淩河流域,都城在薊(今北京)。同中原各國來往較少,國力一直不強。西周時期的燕國,共有11代燕侯。春秋早期,燕國常常受到北方山戎的侵擾。燕桓侯曾一度把都城南遷到臨易(今河北雄縣西北,或疑為今易縣)。公元前664年 ,山戎侵燕,齊桓公出兵相救,此後(或更早),燕的都城又北遷到薊。戰國時期,燕在各大國中實力最弱,但在當時的列國兼併戰爭中也起過重要作用。

(09)處東南揚州之地,是中國夏朝、商朝、周朝時期由華夏族在中國東南方建立的諸侯國。始祖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無餘,大禹的直系後裔。越國與杞國、繒國、褒國等皆為大禹後裔子孫所分封。

(10)30、荀國周成王初年,荀國被陟封於今山西省新絳縣東北之臨汾故郇城;荀國後為晉所迫,沿汾河流域南遷至今山西省臨猗縣之故郇城,最後還是為晉所滅。31、扈國從《春秋》記載可知扈國多為政商要地。周代春秋時仍存,戰國時,不被提及,扈城很可能毀於列強相互吞併的戰爭32、軫國首都在在今湖北應城縣西。軫為偃姓國,皋陶的後裔。同時居此。春秋時期滅於楚33、魚國、魷國留在三峽當地的巴人,從文獻得知,春秋時建有魚國、魷國等小國,為庸國之附庸。後並於楚。34、苴國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古蜀王即封其弟葭萌來廣元建立苴國 ,相傳苴國因兵災和旱災鬧了糧荒,正巧在那裡的范蠡以薄利多銷的方法解決了他們的困難。 既賺錢又出名,苴國後為秦所滅。35、彭國首都在在今徐州市境內。其建國者史稱彭祖36、代國春秋末年今渾源一帶屬北方民族建立的代國,戰國初期代國為趙所滅37、介國東部一個少數民族國家,位置在青島地域,春秋中期被齊吞併。38、邘國周武王次子邘叔,被封在商代邘國舊址,建立邘國。春秋時滅於鄭國。39、皖國春秋時(公元前722—前481年)曾被封為伯國,稱為皖國,故安徽簡稱皖,其他不詳。40、須句國春秋時期有風姓國叫須句國(在今山東東平縣西北),是太昊伏羲氏的後代,國人稱為須句氏,後邾國併吞須句國,但不久又復國,後成為魯國附庸。41、谷國春秋時,諸侯伯綏受封於谷(今湖北谷城),後谷國為楚國所滅42、諸國早在夏代.諸城市境內就建立了諸國.初為姒姓國,到春秋時改為彭姓統治.其統治區域在諸城,安丘一帶。43、共國西周時,有人被封到共,建立共國,稱為共伯。春秋時,共國被衛國所滅。44、井國周代受封諸侯國井國在山東安丘,據《廣韻》,井是姜姓之國。其他不明。45、鄀國允姓國有鄀國,在湖北鍾祥北面漢水邊,春秋時遷到河南淅川南邊內鄉縣境,稱為下 鄀。是秦楚界上的小國,曾被秦攻取鄀國都城商密,遷徙後滅於楚,以國為氏的為鄀氏。46、鼓國姬姓的白狄鮮虞建立,後滅於晉。47、冀國周代屬國,相傳唐堯的後代,在西周時有被封在冀國,春秋戰國時期,冀國在今山西河津市虞國邊城墩邑曾遭西鄰冀國侵犯,晉國看到事態的發展對自己不利,就出兵討伐冀國,解除了虞國的危機。後來,冀國被虞國所滅。48、聶國春秋時齊國丁公分封其支庶子孫於聶城(今山東省茌平縣西)為齊國附庸,稱聶國。49、畢國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封地於畢國,叫畢國公,又稱畢公高。四百年後,畢國被西戎所滅,畢高後裔畢萬投奔到晉國,晉獻公封他為大夫。畢萬多次隨晉獻公出徵,屢立戰功。並被晉獻公分封於魏,傳至魏文侯斯,與趙、韓三國瓜分晉國。50、羅國據《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周代有羅國,初封宜城(湖北宜城縣),徙枝江。春秋時被楚國所滅51、鄧國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於鄧國曼城,是為曼侯,稱曼氏,曼氏後來又改封鄧國(此鄧國在今河南省孟縣的西南),經西周、春秋延續了600多年。西周時,鄧國是周朝南方較為重要的一個異姓侯國,但因與楚為敵,於公元前678年被楚國滅掉。52、絞國古絞國之都。在今湖北鄖縣西。絞為偃姓國,皋陶的後裔。周時居此。春秋時期滅於楚。53、唐國周成王在位時把唐國所在的地(今天的河南省方城縣)封給他的弟弟叔虞,公元前505年唐國被楚國滅掉,...古代還有一個姬姓的唐國,在今天的湖北隨縣西北的唐北鎮,春秋時被楚國所吞併54、厲(隨)國西周時封的姬姓諸侯國(在今天湖北省隨縣),春秋時期改為隨國,戰國末滅於楚。55、陳國周武王滅商後,封媯滿於陳,並把大囡兒元姬嫁給他,封他為陳侯,媯滿死後,封為陳胡公。陳地優越的自然環境和地理位置,為陳國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所以在整個西周時期,陳國國力比較強盛,成為西周12大諸侯國之一。陳國在西周時期共傳10君,東周時期,原為中原大國的陳國國勢日趨衰弱。楚、晉、齊交爭於中原,陳國處於四戰之域,無日不處於戰爭的氣氛之中。加之國內多次發生爭奪君位的內亂殘殺,國力不振,終至覆亡。56、葉國春秋時期,楚莊王有曾孫沈尹戌,生一子名叫沈諸樑,諸樑被封於葉,建立葉國,為公爵,世稱葉公57、項國春秋時期,楚國公子燕受封於項城(今河南項城縣),建立項國。後項國被齊國所滅58、衛國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載,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文王幼子)於康邑,世稱康叔。後周公(武王之弟)又將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封給康叔,建立了衛國。衛國於前254年淪為魏的附庸,又於前209年為秦所滅。59、鍾吾國春秋時期,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滅於吳 ,新沂地區據“春秋”記載,西周時為子爵鍾吾國,南鄰淮夷,北界郯、滕、西至宋、陳,今宿豫縣大部在其境內鍾吾國疆域:新沂大部分,郯城楊集部分。60、鄖國鄖國之都,在今湖北安陸縣境。鄖為嬴姓國,祝融的後裔。周時居此。春秋時期滅於楚。61、芮國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封其卿士良夫於芮邑(在今山西省芮城縣,一說在今陝西省朝邑縣南有芮城),周成王時改做諸侯國,稱芮伯。在周王室任司徒。春秋時,芮國被晉國所滅(公元前1046年到前641年)62、庸國庸國因率群蠻伐紂有大功被封子國。滅商之後,庸國作為南方群蠻的領袖以軍事實力奠定了,疆域也拓展為佔有今陝西的山陽、鎮安、柞水、安康、漢陽、紫陽、嵐皋、平利、鎮坪,四川的巫溪、巫山、奉節,湖北的竹山、竹溪、房縣、神農架、興山、姊歸、巴東等縣,即整個秦巴山區的大部為庸之轄屬。國都仍在竹山的方城。至春秋時代,庸國與楚國抗衡,東威攝楚國的崛起,西牽制秦國的擴張。庸人主要的敵人是楚國。楚國後於庸而崛起,有代庸而為“百濮之長”的態勢。 公元前611年,楚國遇上嚴重災荒,餓死不少百姓,楚莊王在韜光養晦“三年不鳴、不飛”。楚之四鄰乘其危難群起攻楚。庸國國君遂起兵東進,並率領南蠻附庸各國的軍隊會聚到選(今枝江)大舉伐楚。楚國危在旦夕。楚莊王火速派使者聯合巴國、秦國從腹背攻打庸國。公元前611年,楚與秦、巴三國聯軍大舉破庸,庸都方城四面楚歌,遂為三國所滅。實現了“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壯志。63、謝國黃帝的兒子中有一姓任,任家族建有十個國家,其中第一為謝國,因其比較弱小,周宣王派伯虎等大臣滅掉了謝國(資料只查到這麼多了)64、息國夏商時期,這裡已建立了息國,號稱千乘之國,北結齊鄭、南抗荊楚春秋時,春秋時鄭國(國都在今鄭州新鄭)和息國發生了矛盾爭端,息國國君不採取談判協商的態度來解決爭端,卻貿然出兵,攻打鄭國。鄭國被迫應戰,將入侵者打得大敗而逃,後楚文王攻滅息國。傳聞:息媯(桃花夫人)無限漂亮,搞亡了息國65、郤國春秋時期,出自姬姓。春秋時,晉獻公征伐翟人,公族子弟叔虎奮勇當先,帶領晉軍攻破翟人營壘,打敗了翟人。事後晉獻公把郤邑(山西泌水下游一帶)封給凶,建立郤國,為子爵,稱郤子,其後遂以封地為姓,形成郤氏。春秋時期郤宛的的代。郤氏在晉國世襲卿位,後來被晉厲公滅族,有子孫逃往楚國,楚昭王時郤宛任左尹。其子孫後代沿襲祖姓為郤氏。66、祝國黃帝之後,周武王封其於祝(故城在今山東省長清東北祝阿故城),後來就有了祝國,公元前768年,“齊人滅祝”67、管國管國作為西周初期的一個重要封國之一,屢見史書。西周早期武王滅殷,建立周朝之後,封其三弟管叔姬鮮于管(今河南省鄭州市管城),稱管國,為當時周朝之東方重鎮。周公攝政後,管叔因勾結蔡叔、武庚叛亂被誅,管城由此而廢。後裔以管為氏,管叔鮮為管氏(姓)的開氏始祖。68、譚國周朝初年大封諸侯時,建立譚國(今山東省章丘縣西),爵位為子,由於國勢一直不強盛,不久淪為齊國的附庸。春秋初年,齊桓公出奔時曾經過這裡,當時譚國君對齊桓公很不禮貌,齊桓公繼位,譚國也沒派遣使臣祝賀,齊桓公稱霸諸侯後,藉此故吞併了譚國。

春秋戰國時期70個國家簡介 第3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