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髮之年是指多少歲?

來源:酷知科普網 1.14W

15歲

古人束髮之年是指15歲,清朝以前漢族男孩15歲時束髮為髻。在古代,男孩到了束髮之年,就可以上大學讀書了。在《大戴禮記·保傅》中道:“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束髮之年是指多少歲?

古時15歲乃成童,稱為束髮之年,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也就是說不再是孩童,即束髮入學。在《大戴禮記·保傅》中道:“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男子以二十舉行“冠禮”,即加冠,可從業、從事、為官等矣。古人常指腹為婚,或者說早訂婚約,待成年後再成婚。多半以男子十八(或者二十),女子十五(或者十六)。

束髮之年是指多少歲? 第2張

古時漢族人民人生禮儀中最重要的是男子的“冠禮”和女子的“笄禮”。冠禮和笄禮,說穿了,就是改變髮式。清代以前,漢族不論男女都是留全發的。嬰兒生下三個月後,要選擇黃道吉日,剪一次頭髮,只保留兩小撮。這兩小撮頭髮,男孩留在左右兩邊,有如牛頭;女孩則一前一後,有如馬首,叫“羈”。也有按男左女右的方位只留一小撮的。 剪去的頭髮長出以後,便不再剪,而是向兩邊分梳,長齊眉毛,叫做“兩髦”。所以兒童又叫“童髦”。或者把“兩髦”總束起來,紮在頭上,一邊一束。男孩狀如獸角,叫做“總角”;女孩狀如樹椏,叫做“丫頭”。所以孩童時代又叫“總角之時”,年幼或地位低的女孩又叫“丫頭”、“女娃”。

束髮之年是指多少歲? 第3張

男孩長到二十歲,女孩長到十五歲,就要舉行“冠禮”和“笄禮”。冠笄之前,要先用“筮法”來決定日期和加冠加笄的來賓,叫“筮日”和“筮賓”。屆時,來賓就在一定的禮儀程式中把規定的服飾授予該青年,併為他們取一個“字”。賓取之字與父取之名,一般都有一定的聯絡。有了字,也就有了尊稱。直到民國年間,如要表示尊敬和客氣,都要稱對方的字,有如俄國人之稱“父名”。卑者對尊者說話,只能稱字,且字之後還要加職銜,或加先生。尊者對卑者說話,則直呼其名,不稱字。但是,無論尊卑,自稱都不能稱字,如果自己稱字,便是失禮,也是大笑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