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手抄報資料

來源:酷知科普網 2.94W

數學手抄報資料。一起來了解一下把。

工具/材料

數學小笑話、數學符號的起源、數學家故事、數學腦筋急轉彎

操作方法

數學小笑話:
四捨五入

  仔仔興高采烈地從學校裡回來,問媽媽:“爸爸呢?”

  媽媽看到仔仔興奮的樣子,奇怪地問:“爸爸在家,你找爸爸做什麼?”“我向爸爸要5角錢。”

  “為什麼?”媽媽問道。

  “在考數學以前,爸爸對我說‘如果考了100分,就給我1元錢,考80分給8角。’今天,我數學考了45分。“仔仔回答說。

  媽媽吃驚地問:“什麼!數學才考45分?”

  仔仔得意地說:“是呀,數學上要四捨五入,因此,爸爸必須付5角錢。”

數學符號的起源:
“÷”最初作為減號,在歐洲大陸長期流行。直到1631年英國數學家奧屈特用“:”表示 除或 比,另外有人用“-”(除線)表示除。後來 瑞士數學家 拉哈在他所著的《 代數學》裡,才根據群眾創造,正式將“÷”作為 除號。

平方根號曾經用拉丁文“Radix”(根)的首尾兩個字母合併起來表示,十七世紀初葉,法國數學家 笛卡兒在他的《 幾何學》中,第一次用 “√”表示 根號。“√”是由拉丁字線“r”的變形,“ ̄”是括線。

十六世紀法國數學家維葉特用 “=”表示兩個量的差別。可是英國 牛津大學數學、修辭學教授列考爾德覺得:用兩條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線來表示兩數相等是最合適不過的了,於是等於符號“=”就從1540年開始使用起來。

1591年,法國數學家 韋達在 菱形中大量使用這個符號,才逐漸為人們接受。十七世紀德國 萊布尼茨廣泛使用了“=”號,他還在幾何學中用 “∽”表示 相似,用 “≌”表示 全等。

數學手抄報資料

數學家故事:
數學家的故事——蘇步青
蘇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陽縣的一個山村裡。雖然家境清貧,可他父母省吃儉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學。他在讀國中時,對數學並不感興趣,覺得數學太簡單,一學就懂。可量,後來的一堂數學課影響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蘇步青上九年級時,他就讀浙江省六十中來了一位剛從東京留學歸來的教數學課的楊老師。第一堂課楊老師沒有講數學,而是講故事。他說:“當今世界,弱肉強食,世界列強依仗船堅炮利,都想蠶食瓜分中國。中華亡國滅種的危險迫在眉睫,振興科學,發展實業,救亡圖存,在此一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有責任。”他旁徵博引,講述了數學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巨大作用。這堂課的最後一句話是:“為了救亡圖存,必須振興科學。數學是科學的開路先鋒,為了發展科學,必須學好數學。”蘇步青一生不知聽過多少堂課,但這一堂課使他終身難忘。

楊老師的課深深地打動了他,給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興奮劑。讀書,不僅為了擺脫個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國廣大的苦難民眾;讀書,不僅是為了個人找出路,而是為中華民族求新生。當天晚上,蘇步青輾轉反側,徹夜難眠。在楊老師的影響下,蘇步青的興趣從文學轉向了數學,並從此立下了“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座右銘。一迷上數學,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蘇步青只知道讀書、思考、解題、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萬道數學習題。現在溫州一中(即當時省立十中)還珍藏著蘇步青一本幾何練習薄,用毛筆書寫,工工整整。中學畢業時,蘇步青門門功課都在90分以上。

17歲時,蘇步青赴日留學,並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在那裡他如飢似渴地學習著。為國爭光的信念驅使蘇步青較早地進入了數學的研究領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寫了30多篇論文,在微分幾何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並於1931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獲得博士之前,蘇步青已在日本帝國大學數學系當講師,正當日本一個大學準備聘他去任待遇優厚的副教授時,蘇步青卻決定回國,回到撫育他成長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蘇步青,生活十分艱苦。面對困境,蘇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麼,我甘心情願,因為我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這是一條愛國的光明之路啊!”

這就是老一輩數學家那顆愛國的赤子之心。

數學手抄報資料 第2張

數學腦筋急轉彎:
三個金“鑫”,三個水叫“淼”,三個人叫“眾”,那麼三個鬼應該叫什麼?
答案:叫“救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