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父慈母”和“嚴母慈父” 哪種組合對孩子更好

來源:酷知科普網 3.23W

簡要回答

根據家庭相處方式選擇,因為沒有一種萬能的教育模式,適合每個家庭和每個孩子。近日,一位朋友向我傾訴了她在教育兒子方面的困擾。在家中,她很少干涉兒子的興趣和食慾,從不對他大聲呵斥。但她的丈夫卻與她不同,只要看到兒子稍有不如意,便會大聲指責,這讓兒子有幾次差點哭出來。每當發生這樣的情景,朋友總會站出來“護短”,安慰兒子說:“沒關係,別哭,不要理你爸爸。”她希望能保持親子關係的融洽,不想讓父子關係變得緊張。然而,自從兒子進入八年級階段,她逐漸覺察到兒子的變化。他不再願意與父親親近,也很少與她交流,整日將自己封閉在房間,變得像個“自閉少年”。儘管她的丈夫曾經試圖訓斥和勸解,問題卻依舊沒有得到解決。“人們常說孩子的問題是父母教育出的錯,我們是不是在教育上出了什麼問題?”她感到困惑不解。聆聽她的傾訴,我意識到當今大多數家庭的父母教育方式可以總結為兩種:嚴格的父親和溫柔的母親,或者是嚴格的母親和溫和的父親。然而,深入探究後,我們會發現這些教育組合都存在一些弊端。

一、“爸爸太凶,媽媽太柔”,孩子成長中的隱患
在一則《心理訪談》節目中,有一對典型的“嚴父慈母”家庭接受了採訪。在生活中,父親經常批評母親對兒子過於寵愛,認為她總是順著兒子。母親則認為父親過於嚴厲,經常因為一些小事嘮叨不休。例如,當一家人吃餃子時,兒子倒了太多醋,父親會說:“哇,倒那麼多醋幹嘛,你能吃完嗎?”當兒子趴在餐桌上吃飯時,父親會責備他:“不能坐起來嗎?”在用餐的短暫時間裡,父親總是找機會責怪兒子。這種情況不僅讓兒子感到煩躁,母親也覺得父親過於吹毛求疵。父親認為自己的嚴格是為了孩子好,總是試圖通過嚴厲來教育他做事情更好。他發現,只要兒子與他在一起,就表現得井井有條,不需要過多提醒。但當兒子與母親單獨在一起時,他變得懶惰,依賴性增強,生活也變得邋遢。
儘管一開始母親強調兒子在父親面前表現拘謹,但她漸漸意識到兒子的乖巧只是敷衍父親的,對她卻越來越任性和隨意,根本不聽她的話。
實際上,大部分“嚴父慈母”家庭都面臨這個問題。傳統觀念中,人們普遍認為父親應該嚴肅、權威,而母親應該溫柔、善解人意,為孩子提供關愛和寬容。儘管這種分工有其道理,但在孩子眼中,這種“冷熱不均”的教育方式令人感到不適和束縛。試想一下,一個懂事的孩子會如何看待父親的嚴厲和母親的寬容?
他可能會認為父親對他太嚴格,要求過高,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達到他的期望。而母親則總是順著他,不管他做什麼,都不會有意見。長時間生活在“嚴父慈母”的模式下,孩子可能會受到父親權威的傷害,不敢正視問題。另一方面,母親的溺愛和庇護只會讓他逃避問題,難以獨立、自主和自強。

“嚴父慈母”和“嚴母慈父” 哪種組合對孩子更好

二、“爸爸缺位,媽媽越位”,孩子的錯位成長
北京師範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的沃建中教授認為,如今越來越多的家庭採取了“嚴母慈父”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因為很多父親工作繁忙,無法抽出時間來照顧孩子。對於母親來說,她不得不面對教育孩子的重任,常常需要表現出嚴格的態度。
至於“慈父”,一方面是因為父親沒有時間照顧孩子,因此在母親斥責孩子時會感到心疼。另一方面,傳統的男性堅強和獨立的形象也受到了削弱。然而,這種情況並不是理想的。
家庭治療大師卡爾·惠特克在他的暢銷書《熱鍋上的家庭》中分享了一個案例。這個案例中的父親經常缺席孩子的重要時刻,他忙於工作,很少參與孩子的教育。在他看來,自己只需要賺錢養家,對孩子的事情不需要過多幹預。相反,母親則不得不獨自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內心積累了很多不滿。由於她性格強勢,不管碰到什麼問題,她總是會把責任推給孩子和丈夫。
家中出現了“缺席型父親”和“強勢型母親”的現象。結果,大女兒在青春期失控,與母親的關係緊張,還交了一些不良朋友,寫了一些與絕望和死亡有關的東西,甚至有過自殺的念頭。就連二兒子也感到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感到不適,容易產生恐慌和痛苦。可見,教育孩子不是簡單地讓母親嚴一些,父親溫和一些就能夠解決的問題。如果母親過於嚴格,父親逃避責任,那麼孩子很難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在教育中,父母沒有認真地對待自己的角色,沒有樹立正確的立場,也就無法談論教育問題,更不用說為孩子提供正確的引導。

“嚴父慈母”和“嚴母慈父” 哪種組合對孩子更好 第2張

三、優質的教育,父母嚴慈相濟
心理學專家李子勳曾以“酸鹼”來比喻父母的教育模式。他認為,將母親的教育視為“酸”,父親的教育視為“鹼”,只要平衡地將這兩種元素混合在一起,最終得到的水會保持平衡。這就好比加了酸鹼的水中,會生成鹽。
換句話說,無論父母哪一方的“嚴”和“慈”,只要掌握適當的教育分寸,都能為孩子的成長提供養分。“嚴”不應該成為一種單方面的統治,只有父母有權利提出要求,而孩子沒有權利做出選擇。相反,應該樹立明確的教育立場和規則,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
“慈”也不是任由一切,任由孩子為所欲為。相反,應該表現出溫和、耐心的態度,為孩子提供足夠的愛和關懷,給予他們自由發展的空間。
我想分享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教育案例。有一次,我碰到了一個八年級的男生,他因為與同學發生了爭執,差點動手打架,學校將他的家長召來。結果,他的父母都趕來了。母親一開始表現得比較嚴肅,但在瞭解情況後,她用輕柔的聲音對班主任說:“老師,實在是我們作為父母的疏忽了,我們會處理好的。既然孩子做錯了,他應該為自己的行為道歉,受到相應的懲罰,我們沒有異議。”
這位母親的理性和冷靜讓人印象深刻,她沒有盲目地“包庇”孩子,而是將處理問題的權力交給了學校。當然,孩子聽到母親的話後,臉上難免掛不住,於是父親走了出來,和他單獨交流了十多分鐘。雖然我無法聽到他們的對話,但是男孩回來後,看起來輕鬆了許多,他主動走到同學面前,說:“對不起,我當時太沖動了。”整個過程只用了不到半小時,效果卻遠遠超出了班主任的預期。
多年來,我接觸了許多家庭,最深刻的體會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的態度和立場將會影響孩子的未來。不同的父母扮演不同的角色,不是問題的根源。關鍵在於,父母應根據孩子的個性,選擇適合他們的教育方式,既嚴格又慈愛,在寬嚴中找到平衡,相互補充,合作共進,用愛和管教的力量來引導孩子的成長。只有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才會在正確的軌道上茁壯成長。

“嚴父慈母”和“嚴母慈父” 哪種組合對孩子更好 第3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