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不如爸媽”的孩子越來越多,70後父母的艱難,可能才剛開始

來源:酷知科普網 1.48W

簡要回答

俗話說,“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被拍在沙灘上。”
一般來說,後一代的人有著更年輕的頭腦,還見證了前一代人的各種成敗興衰,他們奇思妙想,敢於實踐,這一點往往讓老人對新人刮目相看,不禁感嘆,世界還是年輕人的。然而,我們靜下心來,環視左右,卻常常發現,新一代的年輕人,相比於自己的父輩60後、70後,行動上更安逸。他們好像也沒有父輩年輕時敢闖敢拼的精神。這讓70後父母們如坐鍼氈,見到自己近30歲的孩子,總是忍不住教育。可90後們也不是省油的燈,他們往往比父母們接受了更高等的教育,在爭吵中,有理有據,不落下風。見識過這兩代的爭吵的人,往往會不由得感嘆:我這是聽了段相聲?
作為“捧哏”70後爸媽們,在吵輸了以後,只能採用“鴕鳥戰術”,將抱怨埋在沙子裡。而作為“逗哏”的90後孩子,總是引經據典,說得爸媽一愣一愣的。我們村有個70後叔叔,小時候家裡是房無間,地無一壟,家徒四壁,漏雨漏風。
那真是耗子都要繞道走,小偷進去都要大徹大悟:我終究是沒吃過生活的苦,怎麼年紀輕輕就走了邪路?就這家庭條件,怎能有出路?於是這個叔叔,國中沒讀完就出去打工了。當然也是沒辦法,家裡用啥供孩子讀書呢?
於是他下工廠、擺攤、做生意。沒日沒夜地奮鬥,把苦都吃完了,後來終於有了一份不錯的產業。
兒子也爭氣,成績優秀,沒讓操心,一路考上了一所211大學。
沒想到的是,兒子大學畢業以後,問題就來了。孩子工作了兩年,感覺不適應,說要回家考公。但是在家待了幾年,孩子是越來越沒有精氣神了。
每天不是玩手機,就是看電視,到考試前裝模作樣看一會兒書。就這,怎麼能考上呢?
雖然早早地為孩子買了房買了車,可孩子這種態度,怎麼娶媳婦呢?你催他吧,他比你脾氣還大:別干擾我的生活,我這樣過得挺好!
這位叔叔總是感嘆,自己在兒子的這個年紀,正是意氣風發、雄心壯志的時候,可現在的90後怎麼年紀輕輕就失去鬥志了呢?
我身邊很多父母輩的人,都感慨說,如今的孩子,真沒以前他們那時候懂事,也沒那時候有鬥志和想法。“活得不如爸媽”的孩子越來越多,70後父母的艱難,可能才剛剛開始。
為什麼90後的孩子,活得不如爸媽,還失去了鬥志了呢?

超越父輩的壯志,被現實鞭撻
不管是家裡窮還是富,孩子在進入社會之前,大多都會有一種雄心壯志,那就是:我起碼要比我的父親強。
超越父親的成就從心理上來講,不僅是達到成熟的標誌,而是得到他們認可的方法。而且經濟獨立很容易擺脫父母在生活方面的控制。
然而,進入社會,面對現實,才發現這樣的目標顯得是那麼地遙不可及。富裕家庭的孩子進入社會,四處碰壁,發現沒有父親的資源,以自己的能力根本不可能達到目標。
而利用父親的資源,難免就要在安逸的環境裡,慢慢消磨了拼勁。
而家裡窮的孩子雖然能超越父輩,改善家庭條件。但是高昂的婚姻成本,也讓他們望而卻步,激烈的社會競爭下,失敗後也很難振作起來。

“活得不如爸媽”的孩子越來越多,70後父母的艱難,可能才剛開始

情感的空洞需要虛擬世界來填補
為什麼叔叔的兒子,學生時代成績優異,反而進入社會後不適應了呢?其實這跟70後的教育方式也有很大關係。
年輕的時候,總是忙於事業,有時候出差根本見不到孩子。就算見到孩子,對孩子的教育也以打罵為主。
俗話說,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是叔叔奉行的教育信條。再加上母親嚴厲,孩子從小雖然聽話懂事成績好,但同時心理上也有著深深的被情感忽視的感覺。
長時間的情感空洞,以及現實社會的殘酷,讓孩子只能在虛擬世界尋求認可和安慰

“活得不如爸媽”的孩子越來越多,70後父母的艱難,可能才剛開始 第2張

習慣被父母支配,無法自主生活
許多90後,儘管已經快三十歲了。但生活自理能力實在不敢恭維。讓去拖個地吧,拖了以後比不拖還髒,洗個碗吧,下次吃的時候還能看見碗邊的菜渣。
從小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做起事來,實在沒什麼章法。這樣的人,即便長到了三十歲,心裡也仍然是個三四歲的孩子。
於是,操心的70後爸媽們只好繼續包辦著孩子的生活,指望孩子突然有一天成熟起來。
當然,這是不現實的。孩子已經錯過了鍛鍊的機會。抗挫折能力也不夠強。
在社會上,一點點打擊,就可能一蹶不振,從而逃避現實。回到家裡,手機開啟,在虛擬世界裡尋找存在感。
70後的父母輩,年輕時為了小家庭闖蕩社會,扛起養育的重擔。但好不容易等孩子長大了,這副重擔,卻沒那麼容易卸下來。

“活得不如爸媽”的孩子越來越多,70後父母的艱難,可能才剛開始 第3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