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厭學,家長是罪魁禍首?心理學教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來源:酷知科普網 1.07W

簡要回答

最近有個話題受到熱議,即“建議取消1到3年級家庭作業”。很多人紛紛留言,有贊成有反對的。
拍攝《我住在這裡的理由》的竹內亮導演發了一條資訊,贊同取消作業,因為自己已經上國中的兒子,因為國小的作業太多,現在已經厭學了。作為一個家有國小生的媽媽,說句老實話,我是贊同網友的看法的。畢竟每個家庭情況不同,不是人人都適合快樂教育。。不過孩子厭學,到底跟作業太多有沒有關係呢?

一、孩子為什麼會產生厭學的想法
1、從孩子自身原因。
第一種,因為不瞭解自身優勢,從而在學習上看不到希望。
這類孩子在學校表面上是在學,但卻是全盤在否定自己的能力,抗挫折能力弱,有人甚至是絕望的。
不第二種,因為學習目標不明確,從而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學習。
第三種,因為學習技能低,導致不會學。是典型的“低品質勤奮者”。
第四種,因為認知能力低,導致學不會。認知能力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注意力。父母的關係,家庭氛圍,小時候所處的環境,都會影響孩子的認知能力的提升。
第五種,因為情緒不穩定,導致沒法學。對成績排名和他人看法看得太重,
導致在每場考試之前都焦慮異常,影響考試時的發揮和後續的學習熱情。
青春期的孩子情緒變壞很快,如果這些情緒得不到適時的疏導和調節,就會形成情感交流障礙,表現出焦慮、憤怒,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學習。
孩子厭學,除了自身原因,不排除外部原因,畢竟心智尚未成熟的他們很容易受到外部的影響。
2、老師的原因。孩子出現厭學,有時候和老師有很大關係,尤其是七年級、高一階段,或者更換老師之後。
3、家長的原因。家長不當的教養方式其實特別容易破壞孩子對學習的內驅力。什麼是內驅力呢?
通俗理解,就是“我自己發自內心的想幹什麼事”,這種發自內心的渴望,就是內驅力。
日常生活中,家長所做的三件事情,特別容易破壞孩子的內驅力
1、外部獎勵的錯誤運用。
有那麼一個小故事,一個老人中午睡午覺的時候,屋子外面總有一群孩子大聲喧譁影響他。
老人很清楚驅趕或者說教對這幫孩子是沒有用的,
於是他出去,告訴孩子們他們每來玩一次就可以得到10美分的獎勵,聲音最大的那個還可以額外得到2美分。
孩子們很高興,每天來玩。過了幾天後老人告訴孩子們獎勵的金額從10美分降到5美分。
孩子們都不滿意,於是一部分人不再來玩,一部分還堅持著。
過了幾天,老人只願意 給1美分了。
這下可把孩子們惹怒了,於是再也不來周圍玩了。
老人終於得到了他想要的寧靜。老人用的方法就是將孩子來玩的內驅力,悄無聲息的變成了外驅力。
實際上,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也經常會出現使用外部獎勵措施來激勵孩子學習。孩子的內驅力就這樣悄無聲息的被削弱了。
2、越過邊界,破壞孩子的自主感。
很多本該孩子乾的事情,家長都替孩子們做了。當家長累得半死的時候,被越過邊界的孩子反倒成了甩手掌櫃。
久了孩子分不清哪些是該自己做的,慢慢的本該自己做的事情,都變成了家長的事情。
最後孩子喪失了主觀能動性和自主感。
3、對孩子要求太高。對孩子有高要求的父母容易破壞孩子的勝任感,一個總是生活在挫敗感中的孩子,又怎麼會對學習產生興趣呢?
有的孩子厭學,有的原因是單方面的,有的則是多方面導致的。到底是哪一種,需要家長自己仔細辯別。

孩子厭學,家長是罪魁禍首?心理學教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二、孩子厭學的徵兆,家長別忽視
有人將孩子的厭學情緒分為了三個等級,不同程度的厭學情緒對應不同的等級。
1、輕度厭學
當孩子出現思想開小差,注意力不集中,寫作業偷工減料。孩子表現出不想學習或者不喜歡學習。
2、中度厭學
孩子已經完全想逃避學習,不想去教室,經常性的逃課或者逃學,不想面對老師。
3、重度厭學
孩子這時候對學習存在著恐懼心理,或者覺得自己根本就不學習的那塊料,極度自卑。
心理上已經開始有嚴重的厭學症。
一般老師和家長都關注中度和重度厭學的孩子,但實際上很多孩子都處於輕度厭學。
如果控制不好,很容易發展成中度厭學甚至重度厭學,隱性危害極大。因此,更應該引起家長們的高度重視。
當發現孩子有輕微的厭學情緒時,就要及時運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對孩子進行引導。

孩子厭學,家長是罪魁禍首?心理學教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第2張

三、如何幫助孩子走出厭學的困境
最近,一對開房車遊歷中國的父子火了。為了治癒叛逆期厭學的兒子,40歲的父親徐雲鋒辭職, 14歲的兒子徐子程請了長假。
父子倆從遼寧丹東東港出發,途經山東濟南、泰安、河南洛陽等古城,最後到達雲南麗江程海,歷時54天,全程9000多公里。
這趟說走就走的旅行引起熱議。
有網友羨慕徐先生的“經濟條件”,感嘆“有錢真好”。
也有網友覺得,親情的陪伴與教育對於處在少年時期的孩子而言十分重要,能幫助他的早期成長。
父親徐雲鋒稱,自己並非如網友所猜想般富裕。在旅途上父子倆也有很多節儉的時候。
路途中,徐先生髮現了兒子所具有的攝影天賦,也實實在在地看到了兒子心理的改變。
回家後,全家人對孩子改變很驚訝。孩子會主動承包家務,每天吃完飯搶著洗碗、掃地。這是以前從來不會發生的事情。
徐雲鋒說,雖然兒子對學習還是缺乏熱情,但孩子說,願意為了家人而努力。
有人請他總結經驗,解決孩子的叛逆厭學問題。他答:“個人認為,現在有不少孩子厭學。我的答案是,讓孩子擁有活躍的不被禁錮的思維,有好奇心與想象力,自發產生學習的興趣。”
也就是說,就算是徐爸爸花大代價跟孩子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但是依然並不會立竿見影的解決孩子厭學的問題。
徐爸爸最後的那番話,指出了孩子要走出厭學的困境,最終靠的,還是孩子自身的內驅力。
研究發現,如果下面的3個心理動機都得到了滿足,那麼孩子的內驅力就能夠得到提高。
1、提高孩子的勝任感
勝任感:孩子會通過自己所做的行為、努力而獲得積極的對自我價值感的體驗,所以,“勝任感”又可以成為“自我價值感”。
通俗理解,就是“我能做好,所以我是有價值的,既然我是有價值的,那我更有幹勁繼續做下去了。”
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向電子遊戲學習。電子遊戲讓人上癮的根本原因是不斷給孩子提供正向的即時反饋,這些即時反饋像一個個鉤子,牢牢勾住了孩子。
在孩子對於學習的興趣還沒有真正形成的時候,家長應該注意多給孩子製造即時反饋。
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的進步和變化,對他每一次的進步給予準確的正面反饋,這孩子才有不斷前進的動力。
當然物質獎勵也是可以使用的,因為物質獎勵本身沒有什麼好與壞,就看家長怎麼用。
比如如果獎勵代表的是某種榮譽或者肯定,就能夠強化孩子的勝任感。
如果孩子會感受到獎勵其實是家長的操控,那肯定會削弱孩子的內驅力。
例如孩子參加數學競賽獲得獎金500元,這和你這次好好考,考第一名獎勵500帶給孩子的感受是不同的。
2、讓孩子有自主感
自主感,就是要讓孩子知道對於他自己的生活,他是有能力去對此進行控制的。
沒有人喜歡被控制、被脅迫。
所以當孩子需要去做某件事的時候,家長可以給孩子選擇權,讓孩子感覺到他是有發言權的,有主動權的,這樣他的配合度也要更高一些。
注意不要用脅迫的語氣跟孩子講話,更不要對孩子進行威脅和無謂的時間限制。
3、讓孩子歸屬感
歸屬感是孩子內心中的一種安全感,是孩子感到被父母認可並接納時內心的一種滿足的感受。
以前看過一個故事,故事裡的孩子從小成績不好,每次開家長會老師總是跟孩子媽媽吐槽孩子差勁。
但是這位媽媽從來不把老師的評價告訴孩子,面對孩子期待的眼神,她總是對孩子說,老師誇她有進步,都期待他有更好的表現。
孩子的眼裡的驚喜藏不住。
雖然此後孩子的成績依舊很長時間沒有起色,但是這位媽媽依舊每次都給孩子鼓勵。
最終在她的陪伴下,孩子努力考上了大學。為此,這位媽媽非常的滿足。
因為孩子性格開朗,自信樂觀。
土耳其有句諺語:上帝為每隻笨鳥都準備了一根矮樹枝。意思是,每個人都有自己適合的位置和角色,優秀不是每個人終身追求的目標。
每一個厭學的孩子,都有家長不知道的辛苦和委屈,都有外人不能理解的痛苦和壓力。
理解我們的孩子,幫助我們的孩子成為更好的人,讓他們身心健康,跟他們搞好親子關係。
孩子的內驅力沒有被破壞掉,哪怕學習成績不好,但他們一樣可以自信樂觀認真的生活。
這也不是很好嗎?

孩子厭學,家長是罪魁禍首?心理學教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第3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