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母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別花十幾年的時間,養出恨你的人

來源:酷知科普網 2.97W

簡要回答

表哥“失蹤”了,當然也不是徹底的人間蒸發。姨媽通過一些蛛絲馬跡,知道他仍然在某個地方生活著。比如他曾回來過,也跟一些親戚聯絡,瞭解過家裡的一些事。但無論姨媽如何努力尋找,仍然難以與他相見,哪怕一次。多年來,時不時地姨媽會了解到他的一些生活碎片。但不管怎樣拼湊,這些碎片都無法將她帶到她兒子面前。這些年她憤怒、焦慮,然後是冷漠。一個兒子,怎麼能對養育自己的父母有如此的恨,以至於離家出走十幾年,音訊斷絕?直到讀了一些心理學的書,我對錶哥的感情才由單純的憤恨,變成了如今很複雜的情緒:憤恨中多了一點點的理解。小時候,我從沒見過表哥調皮搗蛋的樣子。印象中他總是彬彬有禮,甚至是怯生生的。在家裡,沒寫作業的時候,他也總是呆坐在凳子上,眼神空洞地望著天花板。即使這樣,也免不了一頓責罵。姨媽會罵他,閒著為什麼不做家務,或者去看看書。可是他也做過家務,作業也剛寫完。但是面對母親的責罵,他從不反抗。他會低著頭,摳著指甲。等罵完,就過去拿著書本,發呆。姨媽從不忌諱在親戚面前表現對錶哥的嚴厲教育。所以,我們都見識過姨媽的彪悍。我有時候在想,如果我是表哥,我會怎麼做呢?我想,也許我不會離家出走。但是,心裡會不會跟表哥一樣,充滿了恨?

為什麼孩子心裡會滋生恨?
1. 嚴厲管束,家庭氛圍緊繃
孩子是從我們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一個寶貝疙瘩,同時他也是一個沒有行為能力的人,從小就需要我們事無鉅細的照顧。
磕了碰了這都是小問題,可怕的是,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危險,讓我們總是提心吊膽。
所以我們對於孩子的生活有著良好的出發點,那都是因為“我愛你”。但是隨著孩子的長大,我們的焦慮也越來越深。
如果我不管著你,以後你走錯路怎麼辦?到時候會不會恨我不對你多加管束?
所以我替你生活中所有的事情做決定,是為了你好,這一切都是出於愛,所以你必須無條件服從我。如果你反對,那麼你就是不孝。
這樣的家庭,也很容易進入緊張的氛圍裡。孩子喝牛奶灑了,弄髒了沙發,弄溼了地板,媽媽的無名之火騰地就上來了,輕則痛斥,重則一頓打。
2. 從不認可孩子
這樣的媽媽往往還有個特質,就是認為表揚甚至簡單的認可,都會讓孩子尾巴翹上天。月盈則虧,水滿則溢。驕傲使人退步,所以在有些父母的教育方式裡,孩子做得好,不能誇。孩子沒做好,就要責罵,甚至捱打。
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一個孩子,如果不時時對他雕琢,璞玉怎麼會成為一塊美玉?
望子成龍的媽媽,就像一根馬刺,不管馬兒跑不跑,哪怕是睡覺,我都像刺一下子。孩子考得好,就不能更好了麼?班上考了第一,那全校第一了沒?全市第一了嗎?這次第一,下次還是不是第一?我的孩子,那是獨一無二的,我不接受平庸。
孩子就像一根繃緊的彈簧,而這根彈簧每繃緊一分,那孩子的恨,就增加一分。
3. 樹立絕對權威
為了防止孩子不好管束,或者在管束他的時候,防止他嘻嘻哈哈不以為意,我們就在家裡樹立了絕對的權威。
這樣的權威是不容置疑、也不允許被挑戰的。在這樣的環境中,事情的是非曲直不重要,重要的是絕對的服從。
媽媽冤枉你了?那我也是為了你好,想讓我道歉是不可能的。正好你也適應一下被冤枉的感覺,以後進入社會被人冤枉你也能扛得住。
心理學大師弗洛姆中提到,權威主義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會在心理上有受虐傾向和施虐衝動。
這樣的孩子往往深感自卑、在權威下表現很順從。他們往往在父母和老師面前很聽話,逆來順受。
但同時,他們又會內心會發展出對弱者殘忍。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有所表現。比如虐待貓狗,或者對地位不如自己的人非常苛刻。
他們表現得很孝順,但是這絕不是發自內心的愛。他們認為這是一種付出、一種交易。那就是:你獲得支配我的權力,我拿到我想要的東西。如果拿不到,那我就會恨你。
4. 輕易背棄承諾
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曾參,有一個幾乎家喻戶曉的故事:曾參的老婆要去趕集,可是孩子哭著喊著要跟著媽媽去。於是,媽媽就跟孩子說,等我回來,讓爸爸給你殺豬吃。
等老婆回來,看到曾參正在磨刀霍霍,準備殺豬。她趕緊阻止說,我是跟孩子鬧著玩呢,不然他非要跟我去趕集。
曾參說,小孩子不懂事,他哪裡知道你是在鬧著玩?小孩子是靠著父母學習的,你現在欺騙他,他就學會了欺騙。而且,媽媽欺騙孩子,孩子以後還會信任媽媽嗎?
簡單的故事,卻講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我們試著換位思考一下,當孩子來兌現我們承諾的時候,我們卻不以為然甚至訓斥一番,他是什麼樣的感受呢?
他會覺得媽媽不可信,媽媽的話失去了分量。如果這樣的事情反覆發生幾次,孩子的心裡很難不產生恨意。
媽媽們不會想到,我們如此深愛孩子,為了避免一棵小樹長歪,我們放棄自己的生活,將全部精力都放在對這棵小樹的培養上,澆水灌溉,修剪樹枝,以至於我們身心疲憊,心力交瘁。
到頭來,他還會恨我?
那麼,我們到底要怎麼做呢?難道完全不管他?

真正的母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別花十幾年的時間,養出恨你的人

如何得體地退出
真正的母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別花了十幾年的時間,養出恨你的人。
得體的退出,不是放縱孩子,也不是完全不管孩子。而是要選擇適當時機、合適的方式放手,給孩子他應得的自主權。
1. 退出的時機標誌:對管束的反抗。
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會反抗。在我女兒兩歲時,她每天說得最多的就是兩個字,不要!
喝點水嗎?不要!玩積木嗎?不要!出去玩吧?不要!
儘管只有兩歲,她就已經開始跟我們爭奪主動權。對於這一點,我們的選擇是: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儘量尊重她的選擇。
玩飲水機?我們會制止。
從高處跳下來?我們會幫助。
玩水把地弄髒?我們選擇無視。
躺在地上打滾?深呼一口氣,繼續無視。
孩子反抗的時候,其實就是要有自己的空間和自主權。如果不會造成嚴重的後果,我們應該對他的要求做出讓步,這也是尊重孩子的表現。
2. 確立母愛的邊界,逐步歸還決定權。
《掙脫母愛的束縛》一書指出,人際邊界的意義,是保護彼此的自由和利益不受他人侵犯。
孩子不是我們的私產,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儘管他的行為很幼稚,但我們也要尊重他的自由。
確立邊界,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換位思考。如果我們是孩子,那我們的行為會不會給他造成困擾?儘管我們知道,這些行為都是出於愛和關心的目的。
比如孩子在玩,但是很久沒喝水了,我們就問他要不要喝水。這時候他正玩得興起,對於我們突然的打斷很不耐煩,就說,不喝!
如果出於愛的目的,我們會拿起水杯,軟硬兼施,讓孩子喝水。最後,雖然目的達到了,但是我們和孩子都弄得不愉快。
我們要相信,孩子真的感覺渴了,他是會主動去喝水的。即使是嬰兒,餓了渴了還會又哭又鬧呢!
所以,強迫他喝水,就是侵犯了他的邊界。最終,不管是喝沒喝水,大家都不愉快。得不償失。
3. 避免焦慮,善用懲罰
媽媽們很焦慮,主要孩子們是最沒自控力的群體。玩手機,如果不管,可以玩一天。做作業,如果不催著,他就完全不動。甚至連吃飯,都要催著趕著才行。
看著孩子只知道玩,不知道主動學習,我們怎麼能不焦慮,不心急如焚呢?
於是,我們只要規定孩子玩手機的時間;強迫他按時吃飯,及時寫作業。做作業時,還要在一邊輔導督促。
如果孩子還是不聽話,我們還必須懲罰。然而,令我們痛苦的是,有的孩子在懲罰中越來越皮實,即使捱了揍,該怎樣還是怎樣。
《正面管教》一書,提出了懲罰的兩種方式:自然後果和邏輯後果。
自然後果,就是孩子的錯誤行為自然引發的後果,這樣的後果無需父母介入,孩子經歷過會自然改善自己的行為。
不吃飯,那就會餓。父母不能給孩子買零食,就讓孩子餓到下一頓。這樣幾次過後,孩子自然會知道,到了時間就要吃飯,不然就要承擔捱餓的後果。
下雨要帶傘,不然出去就會淋雨,甚至是感冒。淋雨和生病的滋味他要親自嘗過以後,就會記得下次下雨一定要帶傘。
邏輯後果就是,父母要提前告知做這件事會有什麼後果,這個後果是與這個事情是高度相關的,並且後果一定不能是羞辱性的。
比如孩子把地板弄得很髒,邏輯後果就是,他必須把地板清理乾淨。
這兩種懲罰方式,都要求我們避免焦慮,以尊重孩子的態度進行。
恐嚇、打罵、羞辱雖然表面上解決了問題,但在孩子的內心裡,卻埋下了恨意的種子。
同樣是出於愛的目的,你是願意以嚴厲地控制、打罵甚至羞辱的方式教育一個內心有恨意的孩子,還是願意以尊重的態度、合理科學地、逐步體面地退出孩子邊界的方式養育一個內心充滿愛與尊重的孩子呢?
我想,如果姨媽當年能夠逐步體面的退出,給表哥自主和尊重,結局會不會好一點?

真正的母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別花十幾年的時間,養出恨你的人 第2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