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皮影戲資料大全 皮影戲簡介

來源:酷知科普網 3.04W

唐山皮影戲在皮影戲中可以說是歷史比較久的,在明朝就有了唐山皮影戲,對於唐山皮影戲,大家又瞭解多少呢,知道唐山皮影戲的資料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唐山皮影戲的資料,一起往下欣賞下中國戲曲文化吧。

唐山皮影戲資料大全 皮影戲簡介

唐山皮影形成於明朝末期的河北灤州一帶,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它的形成也有幾種說法。一說影戲為黃素志所創。歷史學家顧頡剛在《灤州影戲》一文中,引用清末李脫臣《影戲小史》一書為證,書中介紹,黃素志不僅熟讀古書,閱遍經史,擅長琴棋書畫,而且還掌握我國古代“變文”,熟悉道士的“宣卷”。他根據佛教故事改編成“影經”,再配上剪好的紙人,到處遊學演唱。後來他的一個姓裴的學生,見紙人易損,建議改用羊皮鏤刻,被黃素志所採納。此舉被稱為唐山皮影的前身;另說皮影源於樂亭民間的影子遊戲,是與俗講和說唱文學結合的產物。樂亭影子游戲是將剪好的紙人或物放置窗戶上,然後再用燈光移動晃照,人們從窗外觀看剪紙影子的活動,以此為樂。後來,這種影子游戲,又增加了說唱形式和故事情節,由此產生了皮影戲。

  唐山皮影又稱灤州影、樂亭影,是我國皮影戲中影響最大的種類之一。由於唐山皮影演出的形式新穎活潑,因而被各階層人士所喜愛,迅速由灤州一帶流傳和發展。從清朝中葉到清末,是唐山皮影繁榮興盛時期。當時皮影戲已在冀東各地以及北京和東北三省流傳。大量作品的出現,各種流派的形成和影班之間的競爭,給影戲的舞臺演出帶來了生機。據不完全統計,本世紀50年代,挖掘和蒐集整理出連臺戲劇本130多部,單摺子戲劇本數百個。

  唐山皮影戲的劇本,最初叫“影經”,後改稱“影卷”。由於演員在演出時要看著劇本唱唸(叫做“宣卷”),因此舞臺演出劇本大都為手抄本。皮影戲內容非常豐富,歷史、傳奇、公案、寓言、神話等各種題材無不涉及。劇中人物性格鮮明有血有肉。其中《五鋒會》、《二度梅》、《青雲劍》、《珠寶釵》、《鎮冤塔》、《三賢傳》、《楊家將》、《蝴蝶杯》、《西遊記》等備受推崇,至今常演不衰。皮影戲劇本的唱詞,詩詞並重,雅俗共賞。它的結構為“七字句”、“十字句”、“五字句”、“三趕七”、“硬轍”、“大金邊”、“小金邊”、“贊”、“念”等。其中“三趕七”、“硬轍”是唐山皮影戲中特有的結構形式。“小金邊”和“贊”是專為醜行設計的,其行當不能濫用。

  唐山皮影戲的唱腔屬板腔體,大體有“平調”、“花調”、“淒涼調”、“悲調”、“還陽調”等。板式分為“頭性板”、“二性板”、“三性板”等。在數百年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諸多藝術流派。著名老藝人唐子波(花生)、苗幼芝(小)、蘇旭(花小)、高榮傑(小)、李秀(髯)、張繩武(髯)、李雲亭(花生)等,都曾在吸收當地民間俚曲和其他戲曲音樂的基礎上,為各行當的唱腔做出了重大改革和創新,為皮影唱腔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由於皮影唱腔曲調優美、韻味醇厚,受到人們的喜愛。早在本世紀30年代,老藝人張繩武、李秀、張佔科、張茂蘭、康雅亭、齊懷、歷景陽、孫品卿等人,曾先後在上海勝利唱片公司,天津崑崙唱片公司以及日本百代唱片公司、寶利、榮利唱片公司灌製了百餘種唱片,發行於國內外,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資料。

  唐山皮影戲行當齊全,有髯(老生)、大(花臉)、生(文、武、小生)、小(青衣)、醜等。早期,皮影戲班全部由男演員組成,劇中女性人物由男演員配音演唱。演唱時,用手掐住脖子,使聲音變細、變高,以此接近人物的要求。這種演唱方法,用現代的觀點分析,並不科學。但是,在當時確實解決了人聲和影人之間的配合問題,使觀眾在看戲時,達到聽覺和視覺上的統一。60年代,唐山皮影團招收了第一批女學員。從此,皮影戲有了女演員,掐脖子演唱的方法,也已取消,只是在少數地區非專業性劇團中,還偶爾可見。

  在皮影戲的演出中,演出效果與影人雕刻和操縱技藝的優劣有著直接關係。唐山皮影雕刻,歷來以雕鏤精細、形象俊美、色彩鮮豔、結構嚴謹而著稱。在我國皮影藝術中佔有重要地位。影人選用上乘漿好的驢皮精心雕繪而成,具有透明度強,柔韌性好,結實耐用的特點。唐山皮影大體分為兩部分:人物與砌末。人物又由頭插(頭部)、戳子(身子)兩部分組成。在雕刻時按皮影人物的行當分類,“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醜形”。正面人物雕成白色鏤空臉,彎月形環勾眉眼,並配以通天鼻樑。淨的眉和眼睛長而且大,斜插入鬢。反面人物,為突出陰險奸詐的特徵,將人物眉目誇大,幾乎佔面部的2/3。丑角在眼睛上加畫一個圓圈兒,表示詼諧輕佻。採用這些虛實結合和誇張的藝術手法,力求在視覺上彌補影人“喜怒不形於色”的缺陷,將各種人物生動形象地呈現給觀眾。砌末包括桌椅板凳、房屋殿宇、車船轎輦、花草樹木、彩簾子等。雕刻時,要求結構嚴謹、佈局合理。線條雖錯綜複雜,但在處理上繁而不亂、密而不雜。皮影雕刻的刀功非常重要。傳統的刀法有拉刀、推刀、迴轉、頓銼、明刀、暗刀等,運用這些刀法時,要求落刀準確,起刀快、刀去中鋒,刀口迴轉自如;收刀穩,要做到圓如規,方如矩,不過刀,不走線,疏密有致,乾淨利落。著名皮影雕刻藝人張老璧、楊德生、聶春潮、張兆祥、張承志、王玉洪等,在改革人物造型,豐富佈景道具,發展雕刻藝術等方面做出了較大貢獻。如將皮影人的尺寸,由原來的7寸,發展為2尺半;使影人的塗染跳出原來的黑、紅、綠顏色,採用赤、橙、黃、綠、青、藍、紫多種色彩;試用賽璐珞片代替驢皮做頭插。在服裝、羅帽、鳳冠等裝飾上增添鏤空圖案,以及改變傳統影人細脖、鬥胸呈塔形的造型。使形象比以前更加生動逼真,玲瓏剔透。近年來,唐山皮影戲在國內外影響越來越大,精美的皮影雕刻作品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一些國內外藝術家、家紛紛求購正宗的驢皮影人。德國維斯巴赫皮革博物館、日本東京國立藝術館、以色列遠東博物館、德國斯圖加特木偶活動中心、我國臺灣高雄皮影戲館,已將唐山皮影雕刻作品並作為珍品展出。

  皮影戲演出中,操縱演員統稱為“拿線”,分“上線”、“下線”和“貼線”。操縱時,演員需要雙手握住支配影人動作的3根“杆”。這3根杆分別安置在影人的脖子和兩手上,俗有“脖條”和“手條”之稱。由於影人的活動主要靠手勢動作來表現,所以“手杆”操縱非常重要,全靠演員手上的功夫和技巧。演員不僅要有紮實的基本功,還要細心模仿人的一舉一動,才能穩、準、靈活地將其藝術地再現到舞臺上來。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皮影藝術的前輩們創造出許多獨特的技巧。他們在襲用固定表演程式的基礎上,又吸收了其他戲曲舞蹈動作,創造設計了多種皮影戲中的武打套路。如單刀、雙刀、長槍、短棍、單劍、雙劍、雙錘、流星、九節鞭,以及馬上對打的“馬風子”和地上短兵相接的“蹦蹦”等。藝術地展現了武將廝殺格鬥的風姿。著名操縱藝人趙紫陽創出了中國古代婦女散發、梳頭、洗臉、搽胭脂、脫衣、換衣等動作。並創造設計了“搶馬”、“摸魚”、“撲蝶”以及“剝皮出彩”花樣動作,使劇中人物更加貼近現實生活。本世紀30年代,趙紫陽等就應邀赴日本東京、名古屋、廣島等地演出。由於他的精湛技藝和對皮影藝術做出的貢獻,被世人譽為“箭桿王”。

  唐山市皮影劇團,是目前唐山此劇種唯一的專業劇團。他們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進行藝術上的探索和改革。幾十年來,無論是在影人造型、雕刻刀功、操縱技術,還是燈光佈景、音樂唱腔上都有創新,使唐山皮影在整體藝術上有了提高和發展。在排練實踐中大膽推廣運用新技術,突破傳統模式,相繼排演了大量的新戲、好戲,曾7次參加了全國木偶、皮影戲調演和比賽。他們創排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鶴與龜》、《雙山情》、《熊貓咪咪》等劇目分別獲優秀劇目獎和演出獎。其中《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戲的演出已超過千場。他們的演出不僅受到國內觀眾的喜愛,而且還出訪了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受到國外觀眾的好評。近些年,皮影劇團每年平均演出300多場。並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牛郎織女》、《乾坤帶》、《大登殿》、《五鋒會》、《蝴蝶杯》、《白蛇傳》等十幾種劇目錄製成錄音帶,在全國發行。中央電視臺、河北電視臺、天津電視臺、四川電視臺以及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和香港鳳凰影業公司,分別拍攝了專題藝術片,將唐山皮影作為中華民族藝術精華,介紹給中外觀眾。皮影雕刻作品《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鳳儀亭》等分別參加了文化部舉辦的廣州“首屆中國藝術精品博覽會”和“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並榮獲最高榮譽獎。1995年,中國郵票總公司發行了以《中國皮影》為名的一套郵票,其中一枚為灤州影,同時,還發行了灤州影《鳳儀亭》紀念張一枚,明信片、首日封各一種。1985年以來,唐山皮影劇團曾先後赴美國、法國、荷蘭、義大利、德國、日本、奧地利、摩納哥、西班牙等國家以及臺灣省演出。參加了法國第七屆國際木偶節、摩納哥第八屆世界戲劇節、奧地利米斯特巴赫國際木偶節的演出。每到一處,都傾倒了觀眾,受到熱烈歡迎。在日本,一場以《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為主的綜合演出,一個半小時竟得到觀眾83次的熱烈掌聲;在義大利米蘭市露天公園演出時,觀眾冒雨觀看,演員們4次謝幕才結束了演出;在臺灣,一名青年教師為了觀看唐山皮影,從宜蘭追到臺北,又追到高雄、基隆,1996年又專程來到唐山。1985年,唐山市皮影劇團國家一級演員齊永衡應法國國際木偶、皮影協會的邀請,赴法國講學傳授技藝。

  小結:唐山皮影戲經過歷史的演變,現在皮影戲在慢慢的失傳,我們需要更多的人一起努力保護好中國的戲曲文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