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龍族的資料 你具體都瞭解多少?

來源:酷知科普網 6.28K

獨龍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獨龍族的人口在少數民族中也是屬於比較少的,主要生活在雲南地區。那麼關於獨龍族的資料,你具體都瞭解哪些呢?哪些是你不太瞭解的呢?一起來和小編往下看看吧!

獨龍族的資料 你具體都瞭解多少?

獨龍族自稱“獨龍”,“迪麻”,史稱、他稱“撬”、“俅”、“俅人”、“俅子”、“洛”、“曲洛”等。1952年,依據本民族的意願,正式定名為“獨龍族”。獨龍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過去多靠刻木結繩記事、傳遞資訊。獨龍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與貢山怒語基本相通。

獨龍族自古生活在崇山峻嶺之中,條件惡劣,交通閉塞,所以社會發展較為遲緩,生產力水平低下,新中國成立前後仍保留著濃厚的原始公社制殘餘。經濟以刀耕火種的粗放農業為主,採集和狩獵還佔有相當大的比重。

獨龍族主食玉米、蕎麥,喜歡飲水酒、吃烤肉、喝茶、抽旱菸。服飾簡樸,過去多用一塊或兩塊麻布披裹全身,日為衣,夜作被。婦女還曾有文面之俗。住房多為木房或竹房。唯一的節日是過年。過去無固定時間,多在農曆臘月舉行,節期長短也不一樣。

獨龍族信奉原始宗教,相信萬物有靈。
  遠去的黥面遺俗
  文身,古代稱“雕題”、“黥肌”、“黥面”、“繡腳”、“繡面”、“刺墨”、“扎青”等。是用刺、針、刀等尖狀銳器在面板上刻刺花紋或符號,滲入顏色,使之儲存終生,永不褪落的身體裝飾方法。它的起源很早,是由原始人在膚體上繪畫以為裝飾或進行宗教活動的習俗發展而來的。曾廣泛流行於亞洲東南部、大洋洲、中南美洲和非洲的許多原始民族中。至今,這些地區的不少土著民族仍把它視為一種不可替代的裝飾,舉族摯愛不輟。我國的東南、西南地區,古代文身之風也很盛行。直到近現代,在黎、傣、布朗、德昂、獨龍、基諾、佤、怒、景頗、珞巴、高山等民族中,這種習俗還殘留有一定的遺蹟。

獨龍族婦女文身的部位主要側重於臉部,因此常稱之為“畫臉”、“文面”。每當少女長到十二三歲時,便要文面,以象徵成年。施文時,由老年有的婦女先用竹籤蘸鍋煙水在少女臉上畫出圖案,然後用小木棍敲擊荊棘的硬刺或帶針的木棍,使之依圖案刺破皮肉,再將鍋底灰或草汁揉入傷口,脫痂後即成青藍色紋樣。紋樣大致可分兩種:獨龍河中上游地區,多自眉心至鼻樑文刺相連的菱形紋五六個,然後以嘴為中心,向鼻翼的兩側展開,繼續刺聯綴的小菱紋,經雙頰至下頜處匯合,組成一方圈,方圈內豎刺條紋,方圈以上至眼睛的部位橫刺點狀紋。整個圖案就像展翅欲飛的蝴蝶。獨龍河下游地區比較簡單,一般只在下頜處文二三行豎條紋。其他部位不文。

據史籍記載和民間的傳說,獨龍族婦女紋面習俗的由來,有其特定的歷史原因。近兩三百年來,藏族土司和傈僳族奴隸主的勢力不斷深入獨龍族地區,對獨龍族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榨。特別是藏族察瓦龍土司,每年都要向獨龍族人民強收名目繁多的貢賦,甚至連嘴、耳、鼻、頭髮都要徵稅。如繳納不起,便強擄婦女到藏族地區為奴。特別是年輕、漂亮的獨龍族婦女,常常面臨著被擄走他鄉的危險。在這種特殊的社會歷史環境中,獨龍族婦女為了免遭擄掠,逃避土司的蹂躪與踐踏,只好採取一種消極的自救辦法:用鍋煙子塗抹臉頰,甚至寧願忍痛把自己的臉染刻成永遠洗不掉的“黛墨青紋”,變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使生人望而生畏,不敢近前。久而久之,形成了紋面的習俗,並一直延續到解放初。所以,紋面在歷史上是獨龍族婦女反抗民族壓迫、求得人身安全的一種消極鬥爭形式。

小結:獨龍族他們主要的食物是玉米、蕎麥、還特別喜歡喝酒,他們並不是經常吃米飯,因為米飯並不是他們的主食。獨龍族的房屋建築,主要你是木房和竹房會比較的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