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9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哪幾項

來源:酷知科普網 2.58W

《中國29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操作方法

崑曲。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現又被稱為“崑劇”。崑曲是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

《中國29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哪幾項

古琴藝術。古琴又稱“琴”、“七絃琴”,別稱“綠綺”、“絲桐”。它主要體現為一種平置彈絃樂器的獨奏藝術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彈兼顧的琴歌與琴、簫合奏。

《中國29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哪幾項 第2張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是一種集歌、舞、樂於一體的大型綜合藝術形式,主要分佈在南疆、北疆、東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在烏魯木齊等大、中、小城鎮也廣為流傳。

《中國29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哪幾項 第3張

蒙古族長調民歌。蒙古族長調蒙古語稱“烏日圖道”,意即長歌,它的特點為字少腔長、高亢悠遠、舒緩自由,宜於敘事,又長於抒情;歌詞一般為上、下各兩句,內容絕大多數是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雲、江河、湖泊等。

《中國29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哪幾項 第4張

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蠶絲織造技藝是一種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手工技藝。由余杭清水絲綿製作技藝、杭羅織造技藝、雙林綾絹織造技藝、潞綢織造技藝四部分組成。杭羅歷史悠遠,至遲在宋代方誌中已屢有記載。

《中國29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哪幾項 第5張

南音。南音也稱“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中原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並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南音。

《中國29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哪幾項 第6張

南京雲錦織造技藝。南京雲錦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因其絢麗多姿,美如天上雲霞而得名,至今已有1580年曆史。南京雲錦與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廣西的壯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

《中國29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哪幾項 第7張

宣紙傳統制作技藝。宣紙製作技藝是安徽省涇縣的傳統手工技藝。
造紙術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宣紙是傳統手工紙品最傑出的代表,居文房四寶之首。宣紙以安徽宣城而得名,但宣城本身實不產紙,而是周圍諸地產紙,皆以宣城為散集地的原因。

《中國29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哪幾項 第8張

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在中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侗族大歌無論是音律結構、演唱技藝、演唱方式和演唱場合均與一般民間歌曲不同,是一領眾和、分高低音多聲部諧唱的合唱種類,屬於民間支聲復調音樂歌曲。

《中國29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哪幾項 第9張

粵劇。又稱“廣東大戲”或者“廣府戲”,漢族傳統戲曲之一,源自南戲,流行於珠江三角洲等廣府民系聚居地。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唸做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的表演藝術。

《中國29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哪幾項 第10張

格薩(斯)爾。是相關族群社群宗教信仰、本土知識、民間智慧、族群記憶、母語表達的主要載體,是唐卡、藏戲、彈唱等傳統民間藝術創作的靈感源泉,同時也是現代藝術形式的源頭活水。

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龍泉青瓷緣起晉代,北時期已初具規模,宋元之際進入鼎盛時期,制瓷規模空前龐大,技藝登峰造極,至清代逐漸衰落。新中國成立後,龍泉青瓷開始逐步恢復生產,並且在製作技藝上不斷創新,逐步進入隆盛時期。

《中國29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哪幾項 第11張

熱貢藝術。熱貢藝術是中國藏傳佛教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頗具廣泛影響的流派,從十五世紀開始,發祥於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境內隆務河流域。數百年來,這裡有大批藝人從事民間佛教繪塑藝術,從藝人員之眾多,群體技藝之精妙,都為其它藏區所少見,故被譽為“藏族畫家之鄉”,而同仁地區在藏語中稱為“熱貢”,因此這一藝術便統稱為“熱貢藝術”。

《中國29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哪幾項 第12張

藏戲。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

《中國29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哪幾項 第13張

瑪納斯。是柯爾克孜族的英雄史詩,描寫了英雄瑪納斯及其七代子孫前仆後繼、率領柯爾克孜人民與外來侵略者和各種邪惡勢力進行鬥爭的事蹟。《瑪納斯》體現了柯爾克孜人頑強不屈的民族性格和團結一致、奮發進取的民族精神。

花兒花兒是廣泛流行於我國青海、甘肅、寧夏、新疆、西藏等西部省區的民歌,被譽為大西北之魂,是國家級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花兒起源於甘肅南部的臨夏,岷縣等山區,居住在這裡的漢、回、藏、東鄉、保安、土、撒拉等各族群眾只要有閒暇的時間,都要漫上幾句悠揚的花兒。

西安鼓樂。西安鼓樂是我國古代音樂的重要遺存,它特有的複雜曲體和豐富的特性樂匯、旋法及樂器配置形式成為破解中國古代音樂藝術謎團的珍貴佐證;它大量的傳譜曲目豐富了中華音樂文化寶庫,將為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進一步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29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哪幾項 第14張

中國朝鮮族農樂舞。農樂舞是朝鮮族傳統舞蹈之一,在朝鮮族民間廣泛流傳。在鐵嶺及周邊出土的墓葬中發現的5世紀前後的壁畫中,形象描繪了朝鮮族先民歡快舞蹈的場景。

《中國29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哪幾項 第15張

中國書法。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漢字的書寫藝術,從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鐘鼎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定型於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等,書法一直散發著藝術的魅力。

《中國29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哪幾項 第16張

中國篆刻。篆刻藝術的發展從先秦及秦、漢的璽印,是古代人們在交往時,做為權力和憑證的信物。此外吉語印、肖形印、黃神越章等印,也反映了古代的社會生活習俗和人們的思想意識。

《中國29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哪幾項 第17張

中國剪紙。剪紙藝術是最古老的中國民間藝術之一,作為一種鏤空藝術,它能給人以視覺上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剪紙用剪刀將紙剪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如窗花、門箋、牆花、頂棚花、燈花等。

《中國29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哪幾項 第18張

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是古老的傳統手工技藝。中國傳統建築是以木結構框架為主的建築體系,以土、木、磚、瓦、石為主要建築材料。營造的專業分工主要包括: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磚作、石作、土作、油作、彩畫作、搭材作、裱糊作等,其中以大木作為諸“作”之首,在營造中占主導地位。

《中國29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哪幾項 第19張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龍舟節、龍日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於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慶祝,起源於中國古代,最初是夏季驅離瘟神和祭龍的節日,後來加入紀念多位中國歷史人物的內容。

《中國29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哪幾項 第20張

媽祖信俗。媽祖信俗是指媽祖信仰習俗,又稱神女信俗、靈女信俗、神姑信俗、元君信俗、娘媽信俗、娘娘信俗、天妃信俗、天后信俗、天上聖母信俗、湄洲媽祖信俗等等,這是由於歷代民間、朝廷或宗教對媽祖的封號先後不同而嬗變。是以崇奉和頌揚媽祖的立德、行善、大愛精神為核心,以媽祖宮廟為主要活動場所,以廟會、習俗和傳說等為表現形式的中國傳統民俗文化。

《中國29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哪幾項 第21張

中國雕版印刷技藝。雕版印刷是最早在中國出現的印刷形式。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稱,江蘇揚州是中國雕版印刷術的發源地,是中國國內唯一儲存全套古老鵰版印刷工藝的城市,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中國29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哪幾項 第22張

呼麥。是蒙古族人創造的一種神奇的歌唱藝術,指一個歌手純粹用自己的發聲器官,在同一時間裡唱出兩個聲部,一人模仿瀑布、高山、森林、動物的聲音時可以發出“和聲”,即呼麥的雛形。

羌年。為 羌族傳統節日,又稱小年,於每年農曆十月一日舉行。在茂縣一帶,過羌年有特殊規定:當年全寨沒有成年人死亡過羌年,否則只能過春節。牛羌傳統節日於每年農曆十一月一日舉行,節期一天。

《中國29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哪幾項 第23張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包括紡、染、織、繡四大工序。紡紗,即把棉花脫子、抽紗,把紗繞成錠。染色,黎族傳統的染料有植物染料、動物染料和礦物染料三種。

《中國29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哪幾項 第24張

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主要包括橋址、建橋臺、側水平、搭拱架、上剪刀苗、立馬腿、駕橋屋等重要步驟,其核心技術是搭建拱架。

《中國29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哪幾項 第25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