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清明習俗

來源:酷知科普網 2.82W


清明習俗主要有掃墓祭祖、寒食賜火、插柳戴柳、春遊踏青、蹴鞠、盪鞦韆、放風箏、鬥禽、拔河、贈畫蛋、吃青團、吃紅藕、植樹等,當然最主要習俗是祭拜祖先,悼念親人。插柳戴柳則與古人祛鬼辟邪觀念有關,柳在古人心中有辟邪祛鬼的功能,佩戴能防鬼侵害。據記載,清代民間還有“清明不插柳,紅顏成皓首”的諺語,可見過去插柳戴柳是清明必備裝飾。寒食  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說,寒食節又名“禁菸節”、“冷節”、“百五節”,一般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晚於上巳節,早於清明節。漢代時在清明節的前三天舉行,至唐、宋兩代改在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禁菸火,只吃冷食。  關於寒食節的起源有不同說法,民間流傳最廣的說法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介子推。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國外十餘年,介子推護駕有功。當重耳返回故國即位,介子推卻躲入深山避官。重耳放火燒山希望逼出介子推,沒想到卻把他燒死了。後人為紀念介子推,便有禁火之舉,並形成了寒食節這個特殊的紀念節日。  民俗專家表示,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明清時期,寒食節期間已經不再禁火,也不要求人們寒食了。

我國的清明習俗

踏青,約從唐代開始,清明掃墓的同時,開始伴以踏青遊樂,故清明節也稱踏青節。  因為清明時節正值春光最好,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傳統,人們常常闔家攜帶酒食,到郊外林苑野地親近自然。遠足踏青中常見的活動有盪鞦韆、拔河、撲蝶、採百草、放風箏、插柳、植樹等習俗。在傳統的清明習俗中,插柳與戴柳也是清明特有的風習時尚。柳樹為春季應時佳木,得春氣之先,相傳民間新火的傳遞也是以柳條傳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