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其身正,不令也行”想成就孩子的人生,請尊重他的成長規律

來源:酷知科普網 1.17W

簡要回答

記得曾經有位校長在家長會上語重心長的對家長們說:學習不好的孩子,都是來報恩的。是的,聽到這句話相信所有的父母都愕然了,這是一個什麼樣的道理呢?在這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當下,所有的父母都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孩子丫丫學語開始,就已參考報各種輔導班,生怕孩子輸在了人生的起跑線上。身為教育帶頭人的學校校長,為什麼要說出這樣的一番話呢?年輕的爸媽,估計暫時是沒有辦法體會到這種心境。

人的一生,隨著年齡的增長,經驗的積累,思想會有所沉澱,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會感悟到這句話的深意。卻從來沒有考慮過孩子自己應該成長的規律,他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他該有什麼樣的興趣?俗話說“千里馬好找,伯樂難尋”。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有自己的長短處,能善於發現孩子的長處而正確給予引導的爸媽相對較少。
在當下的孩子培育中,有的家長完全是無從著手,完全沒有頭緒,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在學鋼孩子琴,就給孩子報鋼琴,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在學象棋,就給孩子報象棋。
跟風的現象非常嚴重,生怕別人家孩子會的,自己家的孩子不會,但這種現象真的好嗎?

“行其身正,不令也行”想成就孩子的人生,請尊重他的成長規律

心理研究學家表明:三歲的孩子已經有自己的主觀意識,他已經能夠分辨自己想要什麼,不要什麼。
但父母在養育的過程中,並沒有仔細地對孩子做細微觀察,而經常聽到的是這樣的一句話“孩子還小,懂什麼?”
是的,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更多關心的是孩子的吃喝拉撒、成長的速度,健康與否等等各種外在的身體上的成長。
老一輩的父母沒有意識到孩子內心成長有需要,當然也就不會告訴年輕的父母,年輕的父母就更沒有這樣的常識,都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進行摸索。

“行其身正,不令也行”想成就孩子的人生,請尊重他的成長規律 第2張

不瞭解孩子內心隨著增長而不同的內心需求,不懂得孩子內心究竟真正需要些什麼,父母們盲目的行為和舉動,造成了很多悲慘的教訓。
常在新聞裡看到各種14歲以下的孩子做出的令人惋惜的事件。去年江蘇就有一個14歲的男孩在玩家手機,父親開始還使用各種制止的方法,在都聽不進去的情況下,那個父親順手就將手機從陽臺上給丟了出去,但令人不感相信的是,孩子瞬間也跟著從陽臺上跳了下去。
那可是14樓啊!不就是為了打一會遊戲嗎?值得付出生命為代價嗎?
青春期的孩子的思維、言行就是父母難以理解的!

“行其身正,不令也行”想成就孩子的人生,請尊重他的成長規律 第3張

無獨有偶,類似的新聞層出不窮,這不僅引起了父母們的重視,也引起了我國心理教育學家的重視。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則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要想成就孩子幸福的人生,就要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父母與子女之間有天然的血緣關係,而產生特有親情。子女處於對父母的信賴和依賴,既能自然而親近的相處,也會在子女的教育中會產生負面影響,一種是溺愛嬌縱,一種是簡單粗暴。
充滿自在和諧的家庭環境中,感覺到溫暖寬鬆融洽的家庭氣氛,可以和家庭成員之間相互信任,彼此尊重。愛護父母,尊重理解子女,是溝通家長與子女情感的橋樑,也是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礎。
孩長的成長是有階段性的,在每個階段心理和生理上都呈現不同的、複雜的變化,對子女的教育成果是建立在對孩子正確理解的基礎上。

“行其身正,不令也行”想成就孩子的人生,請尊重他的成長規律 第4張

要提倡在家庭生活中養成民主風氣,切忌家長獨斷專行,對於孩子的事情直接包辦替代,應是儘可能徵求他們的意見和說明其中的原因。
要給孩子說話的機會,記住,就算他們講得不對,也要先用道理說服,遇事多商量養成討論協商的良好風氣,信任孩子放手,他們去學會承擔責任。
父母的文化素養和思想需要的高低,與子女成長髮展順利的程度是成正比的。
相較而言,家長的思想修養比文化素養更對孩子的影響更為重要,身教重於言,“行其身正,不令也行”的古訓同樣是不變的道理。

“行其身正,不令也行”想成就孩子的人生,請尊重他的成長規律 第5張
熱門標籤